乡镇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稿​精选

思而思学 2023-11-04 09:35:20

导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中央打好扶贫攻坚战,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决策部署。下面是乡镇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稿,欢迎参考。

篇一:乡镇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稿

为了抵消经济增长减贫效应的下降,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精准扶贫”政策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农村扶贫的主要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逾7亿人摘掉了贫困帽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大规模减贫对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贡献了70%的减贫人口。然而,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扩大,以区域开发为重点的农村扶贫已经出现了偏离目标的问题,扶贫效果有所下降。在此背景下,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精准扶贫”就是为了抵消经济增长减贫效应的下降而必须采取的措施。这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农村扶贫的主要方式,也是我国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摆脱贫困的根本保证。

精准扶贫,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扶贫政策和措施要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的。为了实现“精准扶贫”,曾提出“六个精准”的要求,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应该说,“六个精准”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所在。

扶持对象精准,就是要通过建档立卡的方式将真正的贫困人口准确识别出来。目前,我国扶贫对象的识别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基层按民主评议的方式识别出的贫困人口与国家统计局按收入和消费支出估计的贫困人口有脱节的情况,二是部分地区在建档立卡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造假行为。在接下来的扶贫工作中,必须改善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从国家层面来说,需要进一步转变贫困人口的估计指标,要从单纯依靠收入和消费指标评估转变为依靠包括收入、消费、资产、健康、教育、环境等多维贫困指标进行综合评估,使贫困人口的估计情况尽可能地符合贫困地区的实际状况。从基层民主评议的角度来看,必须更加重视收入和消费因素,同时要用严格的否决性指标来排除不合格的人群(如财政供养人口、企业主、有商品住房的家庭等),大幅度降低人为操控评估的可能性。

项目安排精准,就是要因户因人制宜,根据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帮扶,在找准每个贫困家庭致贫原因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安排。根据全国建档立卡数据分析,42.1%的贫困农户因病致贫,35.5%的贫困农户因缺资金致贫,22.4%的贫困农户因缺技术致贫,16.8%的贫困农户因缺劳力致贫,疾病、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是目前主要的致贫原因。而且多数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不止一个,是多个致贫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扶贫项目也必须是综合的,并且要长期和短期帮扶措施结合。如在重视贫困农户的产业发展和创收的同时,重点解决儿童的营养、健康和教育问题,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资金使用精准,就是要保证到户项目有资金支持,资金跟着精准扶贫的项目走。这就需要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并进一步加强资金的整合力度。要满足千差万别的扶贫到户的需要,就必须给予对贫困户情况更了解的地方政府在资金使用上更多的自主权。比如,扶贫资金的管理应该进一步下放到县级政府,扶贫项目和扶贫方式由县乡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中央和省级政府负责监督、检查、考核和评估,重点放在扶贫的实际效果和资金是否滥用等方面。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统计,目前已有80%的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权下放到县一级,但其他行业部门的资金管理方式变化不大,只有进一步下放资金管理权,才可能做到扶贫资金的基层整合,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效果。

措施到户精准,就是要解决扶贫项目到不了户或到户效率差的问题。以往的扶贫项目不能到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扶贫项目和投资缺乏有效的到户机制。比如,贫困户由于缺乏商品化的产业而普遍没有利用基础设施(如道路)来提高收入的能力;一些到户项目(如水窖、沼气)因为贫困户负担不起配套资金而不能平等参与;扶贫移民搬迁中,会因为有的贫困户负担不起搬迁成本而出现“搬富不搬穷”的问题;金融扶贫中贫困户由于没有抵押和担保而经常被排除在外,难以获得贷款用于创收活动。因此,地方政府需要重点探索和建立贫困户的受益机制。在产业发展和创收方面,重点探索如何将贫困户纳入现代产业链,解决贫困农户经常面临的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困难。例如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组织模式,利用资产收益扶贫的模式来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以获取分红收入,同时鼓励贫困户将土地流转给公司或合作社来获取稳定的土地租金,并帮助贫困户为公司或合作社打工来获取工资收入;在移民搬迁项目中,需要采用差异化的补贴政策,增加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建房补贴,同时通过控制建房标准来降低搬迁成本;在金融扶贫中,可以通过信贷、保险和抵押市场的综合金融改革,进一步加强贫困户获得金融服务的能力。

因村派人精准,主要是为了增强村级实施精准扶贫的能力。由于贫困村干部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能力较弱,加上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村级治理能力短期内难以提高。通过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方式,可以在短期内大幅提高贫困村的管理水平。扶贫工作队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精准扶贫上:一是帮助村两委改进贫困户的识别方法,协助解决识别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矛盾;二是协助村两委建立有效的扶贫到户机制,让贫困户真正受益;三是对村级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脱贫成效精准,就是要使扶贫成果真实可靠,扶贫工作具有可持续性。要达到脱贫成效精准,前面的五个精准是保障。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强化对脱贫效果的科学考核与评估,防止成果造假和贫困人口“被脱贫”现象的发生。国家统计局可以利用农户抽样调查数据每年对全国和各省总的减贫状况进行可靠的评估,但80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状况则需要通过独立的抽查方式来进行核查和评估。这就需要进一步制定明确的脱贫标准,并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对减贫工作的动态监测、分析和评价,确保脱贫工作收到实效。

篇二:乡镇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稿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中央打好扶贫攻坚战,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省最重大的民生工程,以吕梁、太行两大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着力探索并不断完善产业扶持、技能扶持、资本扶持和不断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三加一”的精准扶贫战略,推动扶贫开发不断取得显著成效。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529元增加到的5309元,年均增幅达到20.4%,连续四年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个以上百分点。今年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继续保持了高于全省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4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一、立足省情、发挥优势,着力探索具有山西特色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我省是国家扶贫攻坚重点省份。全省58个贫困县、7994个贫困村、329万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西部吕梁山黄土残垣沟壑区、东部太行山干石山区和北部高寒冷凉区三大区域。这些地方地理位置偏,自然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贫困人口生产技能缺乏,增收脱贫缺乏有力足够的要素支撑,是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为切实加快群众增收脱贫步伐,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省情特点,充分发挥省情优势,组织动员专项扶贫、社会扶贫和行业扶贫三支力量,加大力度创新举措,走出了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一)突出产业扶持,筑牢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产业支撑。产业开发是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最核心的支撑。近年来,全省立足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比较优势,围绕户均1亩设施蔬菜、人均3亩干鲜果经济林,户均两头牛、人均10只羊等具体目标,在吕梁山区重点发展干鲜果经济林、马铃薯和小杂粮等产业,太行山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中药材产业,北部贫困地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和牛羊为主的规模养殖业,通过产业攻坚、连片开发、综合治理,做大做强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一是瞄准集中连片贫困村实施片区产业开发。采取以片规划、分县实施、突出产业、集中投入、整体推进的办法,四年时间共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2亿元,支持50个贫困县实施设施蔬菜、干鲜果经济林、特色农业种植和规模养殖业为主的片区开发项目57个,2949个村、89.8万农村贫困人口直接受益,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900-1600元。二是集中力量实施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攻坚。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亿元,在吕梁、太行两大连片特困地区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为主的扶贫攻坚规划,381个贫困村、22.2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如吕梁山片区南部的吉县通过实施片区产业攻坚,发展壮大苹果产业,目前全县苹果面积实现了“五个80%”以上,即苹果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苹果专业村占行政村总数的80%以上,果农数量占到农村人口总数80%以上,果业收入占到农业收入的80%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苹果产业成为支撑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骨干产业。三是支持引导企业带动贫困村实施产业扶贫开发。全省启动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措施,支持引导企业等社会资本实施产业扶贫开发,通过企业资本、技术、管理、市场优势和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优势深度融合,帮助贫困地区产业开发做强基地、做大龙头、做长链条、做优品牌,显著提升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对每个项目都建立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量化落实扶贫任务措施,做到企业产业扶贫与瞄准贫困村、贫困户扶贫攻坚相结合。到去年底,已有200多家省内外企业开工建设项目233个,带动1768个贫困村、30.7万农户发展生产基地,吸纳6.9万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

(二)抓好资本扶持,解决贫困群众产业开发的资金困难。制约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说到底还是资金短缺问题。为有效解决贫困群众产业开发贷款困难,,我省按照发挥财政扶贫资金放大效应,撬动金融资本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开发的思路,改革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启动实施金融富民扶贫工程。当年首先在吕梁、太行21个片区扶贫攻坚县试点,每县注入5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金融合作机构按照注入扶贫资金总额的8倍以上放大贷款额度,支持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户实施特色产业开发。具体贷款分两类,一是面向贫困农户的扶贫小额信贷“富民贷”,二是面向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企业及项目贷款的“强农贷”。其中用于支持农户的贷款占到合作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扶贫业务贷款总额60%以上。对获得贷款的贫困户和扶贫企业,省级给予5%的贴息支持。今年,这项工作在58个贫困县全面推开。目前已累计投放贷款7.89亿元,其中面向9270个贫困户的“富民贷”3.94亿元;面向产业扶贫项目的“强农贷”3.95亿元,带动1.6万农户发展生产就业增收。为有效推进这项工程实施,我省制定出台考核激励办法,以发放贷款额度和贫困户获得贷款比例为主,对县级政府和金融合作机构实行双考核,支持鼓励金融合作机构开发适合贫困户特点的贷款产品,使有产业开发贷款需求的贫困户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这项工程的深入推进,不仅为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开发提供了有力的资本支撑,而且有效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农民群众生产经营素质和持续造血能力。

(三)强化技能扶持,提高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的能力素质。近年来,全省紧紧围绕让贫困地区农村有劳动能力的都有一技之长,有一技之长的都有事可做的目标,坚持远抓教育,近抓培训。每年支持万名以上的贫困生接受中高等学历教育,特别是从去年开始,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对考入二本以上院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做到了应助尽助。突出抓好职业技术培训,累计资助8.91万贫困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启动实施千村万人就业培训行动计划,以稳定就业,采取提高培训补助标准、实行培训资金补助与稳定就业相挂钩等办法,瞄准贫困地区农村贫困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劳动力开展就业培训,支持5万名贫困劳动力通过培训实现稳定就业,月均务工收入达到2000元。如天镇县依托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将农村妇女劳动力市场和大城市家政服务市场衔接起来,通过阳光高级职业学校这一平台,着力打造“天镇保姆”劳务品牌,向京津家政市场输送保姆1600多人,年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通过以上措施,力争让有机会接受中高等学历教育的贫困生都能获得资助完成学业,愿意走出家门的都能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留在农村的都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暂时离不开家门的都有兼职岗位,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显著增长。

(四)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帮助山庄窝铺困难群众彻底改变生存发展环境。坚持易地扶贫搬迁是帮助山庄窝铺特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特别是近年来,省级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补助资金,扶持10万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具体工作中,各地按照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开发、城镇化建设、旧村开发利用和完善社会保障“四个结合”的原则,统筹整合各类搬迁资源,创新项目建设用地机制,加大产业开发支持力度,多措并举减轻搬迁群众负担。涌现出忻州市实施整村整乡搬迁在县城周围建设移民小区的城镇化安置模式,阳高县设施农业与搬迁建房相结合的产业开发模式、左权县移民搬迁与旧村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庄园经济模式、万荣县吸引企业参与移民搬迁的市场化开发模式、壶关县结合社会保障集中安置特困群众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典型做法。今年我省按照坚持政府引导、发挥市场作用、尊重群众意愿的思路,进一步改革创新,完善办法,制定出台《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开发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对有搬迁意愿贫困户全部给以支持,同时采取配套安排产业开发奖补资金,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办法,支持各地扎实推进这项工程。“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扶持44.5万贫困人口实施搬迁。搬迁后群众有房住,有工做,有活干,既加快了增收步伐,又提高了发展能力,向脱贫致富迈出坚实步伐。

(五)加大行业扶贫力度,持续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采取整合资源、综合治理的办法,以吕梁山、太行山两大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组织动员行业部门力量,加大扶贫综合投入,统筹抓好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全省投资600亿元,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室等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农村两轮“五个全覆盖”工程,投入400亿元,坚持不懈办好农村“五件实事”,支持贫困地区农村实施困难家庭危房改造,特困群众易地搬迁、行政村街道亮化、村级幼儿园改扩建和乡村清洁工程,投资1000亿元,启动实施完善提质工程、农民安居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和宜居示范工程为主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这些工程实施重点在贫困地区,受益主体是贫困群众,使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显著改善,走在全国前列。围绕支持两大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各行业部门在资金上重点倾斜,项目上优先布局,水利部门启动实施“两纵十横”大水网工程,在吕梁山片区开工建设了中部引黄、西山提黄灌溉等重大水利工程;交通部门规划实施7条高速公路,支持贫困县县县通高速;林业部门启动实施总面积736万亩的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工程,促进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六)加强改进干部驻村帮扶,全力推动精准扶贫战略落到实处。坚持把机关定点扶贫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作为实施到村到户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全省连续27年每年抽调省、市、县三级两万多名机关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采取包乡包村的办法,瞄准贫困乡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年均投入帮扶资金和物资折款5亿元以上。近年来,又组织全省6010名带“长”字的各级领导干部,每人包扶一个行政建制贫困村,以产业开发为主攻方向,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包扶村发展增收项目,四年时间落实资金139.9亿元,新上项目3.73万个,包扶村农民人均收入连续保持20%以上增长势头。如左权县麻田镇西安村在包村干部帮扶下,依托当地良好的水利、气候条件,2011年引进有机莲菜种植460亩,目前已由村及镇形成莲菜产业带,种植面积扩展到3500亩,西安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2250元增加到5800元以上。今年进一步统筹整合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和机关定点扶贫两支力量,采取领导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的办法,组织1.16万名领导干部带领所在单位工作队,对全省7994个贫困村和2000多个贫困人口较多的低收入村,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组织25.6万党员和干部,对全省119.2万贫困户、328.35万贫困人口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围绕推进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包村领导和驻村工作队要重点支持贫困村完成好制定一个脱贫致富规划、发展一项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一批基础设施改善项目、解决一批关系生产生活的民生问题,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村支”两委班子,形成一套民主规范的乡村治理机制“六个一”的帮扶任务;党员、干部重点支持贫困户落实好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扶贫资助、产业开发贷款支持、实施易地搬迁、改善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村生活条件、获得生产生活保险救助等六大类帮扶措施,做到帮扶对象、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帮扶措施和帮扶效果“五个落实”。对包村领导和驻村工作队帮扶贫困村,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情况,实行台账管理,跟踪督查,定期通报,年底考核,做到每位包村领导、每支驻村工作队、每个包扶党员、干部心中有挂念、肩上有担子,确保到2020年支持扶贫对象实现全部脱贫。

二、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现在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只有不到六年时间。我省作为全国扶贫攻坚重点省份,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农民收入低的状况还没彻底改变,扶贫开发工作也进入到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扶贫开发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做好我省扶贫工作的基本遵循,把精准扶贫作为脱贫致富的关键举措,切实增强实施精准扶贫的自觉性和落实扶贫政策措施的针对性,确保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国贫困地区平均水平,努力让扶贫对象尽快脱贫,过上好日子。全省上下必须以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力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拖后腿不掉队。

(一)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一定要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内涵。强调:扶贫开发是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省还有2000元以下贫困村1418个,36个国定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309元,只有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66.9%和50.6%。特别是吕梁、太行两大连片特困地区21个扶贫攻坚县,集中了全省39.6%的贫困村和38%的贫困人口,解决这些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难度比以往更大。强调的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二字,是不让一个区域落伍、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我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帮助现有329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底线的目标。面对这样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彻底扭转保贫困县、戴贫困帽的错误观念,切实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到扶贫开发上,千方百计完成扶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到2020年,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决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让贫困群众掉队,拖全国后腿。

(二)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一定要切实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要求。精准扶贫是确保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关键。强调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按照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第一书记)、脱贫成效“六个精准”的要求,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为此,各地要在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扶贫对象,因地制宜实施“五个一批”的精准扶贫措施体系。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加大产业开发和技能培训支持力度,扶持发展生产和就业实现脱贫;对生活在山庄窝铺和有搬迁意愿的贫困人口,通过财政扶贫投入引导,采取发行易地扶贫搬迁地方债和专项债券,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综合投入的办法,实现应搬尽搬稳定脱贫;对居住在生态保护区域内的贫困人口,通过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落实生态保护支持政策增收脱贫;对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的贫困人口,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帮助完成学业奠定长远脱贫稳定脱贫基础;对丧失劳动能力和因病致贫的人口,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通过资产性收益扶贫、逐步实现低保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加大医疗保障救助力度等办法实现兜底脱贫。

(三)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一定要有效凝聚全社会力量参与的强大合力。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坚持完善和巩固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进一步加大力度,创新机制,调动行业部门和社会力量统筹抓好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等各方面,合力推进扶贫攻坚。要围绕支持实施好吕梁、太行两大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进一步落实行业扶贫责任,强化行业扶贫考核,着力推动行业部门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向贫困地区优先布局,重点倾斜,从工作机制上促进行业部门把支持扶贫攻坚的政策措施落实好,重大项目实施好。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优环境搞好服务,按照农企双赢要求,建立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组织动员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生产就业增收。要创新社会扶贫方式,拓宽社会扶贫渠道,完善社会扶贫监管机制和激励机制,支持社会各界更多地参与支持扶贫攻坚,凝聚起全社会推进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一定要切实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责任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扶贫资源和政策措施精准落实到扶贫对象身上,确保精准扶贫落地生根,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归根到底要靠党委、政府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要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任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落实好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机制,特别是要落实好贫困县考核办法,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提拔重用,完不成扶贫攻坚任务的约谈问责,推动贫困县党委、政府特别是一把手舍得在扶贫上投入精力、下大工夫,突出重点集中精力抓好扶贫攻坚,把扶贫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同时要发挥好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作用,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抓落实的扶贫攻坚责任体系,为打好扶贫攻坚战提供组织保障。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