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读后感【荐读】

思而思学 2023-11-15 23:34:37

马克思读后感一

看了这《马克思传》之后,通过作者朴实的文字,间单的描述,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就不完全那样认为了。我开始认为我们将马克思的威严庄重的一面扩大化了,甚至将他"妖魔化"了。要知道他坚持自己的理论研究必然一定程度上对一些生活琐事不太关注,只能说他不拘小节。他的确有作为伟人常人所不及的科学探究精神,可事实上,他也是是普通人,不是"神",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

拿马克思自己的话说:"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也是个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生活着的人,他的生活也会有不修边幅的时候,他也有自己的嗜好,他喜欢下棋、抽烟、喝酒,也有自己的个性,也有与恩格斯之间不俗的友情……亲情、友情、爱情、事业,他都不缺,他都拥有。

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从事人类解放事业,并积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亲情的眷恋,无一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他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为自己,而是为整个人类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这本书使我对马克思的整个人生经历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认知,对他的一些生活细节、生活习惯也了解的更多,这对于我理解马克思的学说有很大的帮助。

1818年5月5日这一天马克思来到了人间,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卡尔。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摩泽尔河畔一个山清水秀的文化古城特里尔城,这座城市很早享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成果,所以憎恶封建压迫、崇尚自由平等的精神在那里的人们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而且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影响,马克思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慢慢地,马克思在踏入社会以后就看清了社会现实,看清了富有与贫穷的巨大差别,看清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他能明辨是非,同情贫苦的劳动人民,幼小的心灵就能盛装人间的苦难。

他立志要为全人类谋取幸福。他认为能为全人类谋求幸福,才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他屡次被驱逐出境,流离失所,但是他仍不改革命的雄心壮志。马克思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他们眼中,马克思是国际工人的灵魂,是无数贫苦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灯。

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他在政治、文学、历史、哲学上及至自然科学方面都取得了卓着成就,他那不朽的思想,哺育了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被称为世界社会运动的导师。

下面我将从马克思对工作的不懈追求,与恩格斯深厚友谊和与其妻子的爱情婚姻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马克思曾经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眼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是在1943年开始的,为了完成这一划时代的巨着,他耗费了40年的心血。40年的心血,这是个惊人的时间长度。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岁月里,不是在平静的书房和优越的条件下度过的,而是经历无数艰难和坎坷的。正如恩格斯说的"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马克思侨居伦敦的许多年里,经济上常常贫困到没钱买面包,付房租的程度,不得不靠典当衣物和家具来维持生活,连他夫人的陪嫁银器也忍痛送进了当铺。

他在1859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道:"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的那种求知热情和勤奋精神,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抱病写作,强忍着病痛奋斗终身,实在令人敬佩!

马克思的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是非常之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必须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学识的增长才是我们这一辈子最大的财富。人生总是会遇到挫折困难,不顺心,但是相信生活会教会我们很多,只要我们肯努力,肯付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用一颗执着的心去面对,那么,一切都将不成问题。

马克思怀着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追求自己的事业。马克思在十七岁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中就表达了他的高尚的信仰。他认为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并认为青年人的择业目标应该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被公认为古往今来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典范,恩格斯的马克思的"第二个我",他们一心追求同一个梦想,怀揣同一个理念,不断奋斗着,努力着,合作着。他们两人通过频繁的通信来交流思想,一天一封甚至几封,他们谈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二人可以说是无话不谈。

世人更多的看到的是马克思给我们带来的伟大贡献,可是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帮助,马克思的创作还能继续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就是因为有了恩格斯无私的帮助和二人对理论思想的探讨,才使得马克思走向成功。其实在很多方面恩格斯并不比马克思差,他头脑活跃、才思敏捷、知识广博,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诣很高,而且还深

马克思读后感二

从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本到高中甚至大学的思想教育课堂,老师们传授给我们的观点不约而同的都是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甚至不允许我们对此提出异议,以致我很不情愿的形成了一种思维的定式:马克思主义都是正确的。所以当我看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书中论述了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时,顿时感觉眼前一亮,也对此充满好奇,于是决定去探究这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到底是什么?末了,我发现作者特里?伊格尔顿并不是完全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是带着我们以一种批判且更加客观的眼光去看待马克思主义,这让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理解,仿佛看到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在众多的反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章目中,我们小组的同学比较喜欢第三章《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三》,开篇作者给我们论述了一种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论不过是世俗版的天命论。它和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统治的国家一样,都是对人类自由和尊严的冒犯。奠定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基调。然后讨论“马克思主义的独到之处是什么?”从中作者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经常提到的“革命”,“共产主义”,“革命党”,“社会阶级”这些概念甚至是构成了马克思思想核心的两条重要的原理: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历史上各种生产方式的不断交替,都并非是马克思的原创而是来自他处。之后作者以“阶级斗争”为例,批判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独特之处,虽然“阶

级斗争”的概念最早并不是马克思提出来的且在某些定义上存在歧义,但是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那些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力量。正是阶级斗争不断推动着人类历史向前发展,以及认为构成人类社会的恰恰是各种各样的分化。人类社会充满了互不相容的利益,而它的逻辑不是凝聚,而是冲突。这些观点都是前所未有的。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阶级斗争塑造了许多事件、机构和思想形式,虽然这些事件、机构和思想乍一看都与阶级斗争没有半点关系;另一方面,阶级斗争在风云跌宕的历史变迁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将阶级斗争和生产方式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这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独特之处。

文中提到马克思认为无论哪个社会阶级,只要掌握了物质生产,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生产力一直在“挑选”那个能最大限度促进其发展的社会阶级。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已经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开始成为生产力进步的阻碍。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出现矛盾之时,政治革命的条件也就成熟了。随着阶级斗争不断升级,有能力推动生产力前进的那个社会阶级将最终接管此前占支配地位的阶级手中的权力。

有些人反对马克思的这种观点,他们不认为每种生产方式都一定由一种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取而代之。但我却觉得马克思的观点是正确的,纵观历史,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最大的转变就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即蒸汽机代替铁农具,工业时代的蒸汽机是对农业时代的铁农具的改造,是铁农具的复杂化,它拥有更强的生产力和更高的生产效率,是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同样的从工业时代到如今的信息时代,最大的转变时电子信息技术即电脑代替了蒸汽机,它比蒸汽机更智能化同样具备更强的生产力和更高的生产效率是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因此,每种生产方式都一定由一种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取而代之。

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到另一种反对意见,认为这个理论没有指明那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阶级是通过怎样的机制拣选出来的。我认为这一理论有指明这一点,上文有提到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一直在“挑选”那个能最大限度促进其发展的社会阶级。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已经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开始成为生产力进步的阻碍。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出现矛盾之时就会产生政治革命,随着阶级斗争不断升级,有能力推动生产力前进的那个社会阶级将最终接管此前占支配地位的阶级手中的权力。这一观点是有据可依的,在封建时期,农民阶级拥有农具和农业技术等生产技术和工具,地主阶级拥有可用于生产的土地,他们就是控制生产力的核心阶层,于是他们成为了当时的统治阶级,如中国历代的皇族都是由农民或者大地主逐渐产生的;到工业时期,资产阶级拥有机器和资本,他们掌控着最为先进最强大的生产力,因此他们成为了当时的统治阶级,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尽管马克思主义中的许多观点并不是马克思的原创,但马克思却总结了这些观点,并结合社会历史的变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新的观点,可以说是一种关于长期历史变化的理论和实践。

小平曾说过“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结合实际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也应当有一定的正确性。

特里?伊格尔顿这种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新视角完全改变了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让我更加全面且真实的了解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像之前一样只是表面的随大流,愚昧的觉得他应该是正确的,另外也让因老师灌输的毫无理由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论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反感的我更加相信马克思主义是对的,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