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本质是什么论文【汇总】(一)

思而思学网 2024-01-18 20:45:21

审计是指由专设机关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审计的本质是什么论文。欢迎阅读及参考!

【摘要】审计的本质问题是审计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问题。本文对审计本质的演进历程进行了回顾。

【关键词】审计本质 经济控制

一、引言

从哲学的角度讲,本质蕴藏于事物的内部,不能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根本的属性,只有深刻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成功的指导实践。审计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具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蔡春教授(1993)认为审计本质的研究对整个审计理论结构中具有导向作用,而且决定着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的发展方向。正确且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审计本质,有利于人们对审计目标、审计职能等审计基本理论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能丰富和完善审计基本理论对审计本质的准确把握。

二、审计本质的发展演进

正是由于审计本质在整个审计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所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外的学者针对审计本质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探索。“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人们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需具备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从审计发展历程看,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审计本质的认识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一)从无到有的阶段??查账论等的提出

1、查账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查账论”在西方国家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在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被誉为“现代会计之父”的潘序伦先生就曾提出过“查账论”的观点。直到20世纪80年代,查账论在我国仍占有一席之地。早期的审计活动方法、工具、人员分配等都比较简单,将审计的本质概括为查账也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是随着人们实践的丰富和认识的深入,查账论就逐渐显出了其简单、粗略的缺陷,仅将审计的本质归为查账,不仅制约了审计的发展,更无法解决除了会计账目审计之外的内控、绩效、社会责任等其他领域的审计问题。查账是审计的一种手段,而非审计的本质,这种以偏概全的定义必然最终会被历史淘汰。

2、方法过程论。率先打破“查账论”一统天下这一格局的是美国的审计理论界,1972年美国会计学会在其发布的《审计基本概念公告》中对审计做了重新的定义,它将审计本质视为一个为了查明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结论与公认的准则是否一致,而搜集客观证据,并最终将结果传递给利害关系人的系统方法和过程。这一观念提出后很快被众多学者(R.J.Anderson,1977)所接受,并取代查账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国家成为主导观点。虽然相比于查账论,方法过程论拓宽了审计的领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是究其内涵,过程论仍然是将审计本质的核心归结为审计方法和手段。这种“形而下”的提炼(王爱国,2011)和侧重于审计现象的总结,无法让人们把握审计的真正实质。

(二)由表及里的阶段??经济监督论等的提出

1、经济监督论。审计本质的经济监督论是由我国学者提出来的,这一观点非常鲜明的在1989年我国审计学会对审计所做的定义中体现了出来。其认为:审计是由一些专职的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进行的审查,并评价管理层的责任,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和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经济监督活动。该种观点摒弃了审计发展初期对审计本质的解释侧重于现象描述的缺点,是对审计本质理解的一个质的飞跃。但是同样存在着很多问题: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固有的、内在的、特殊的属性,如果以经济监督作为审计的本质,就无法将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区分开,也就无法揭示审计的特殊性;另外,经济监督还带有一定的等级色彩,无法解释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等审计活动的特性,所以经济监督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国家审计的一个本质属性(李季泽,2004;张文祥等,2006)。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