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故事的心得体会【精华篇】

思而思学 2023-11-02 23:34:08

 给孩子讲故事的心得体会1

孩子爱听故事。一天要求讲10个故事,或者1个故事重复讲10遍,还是乐此不疲,一双可爱的求知的小眼睛充满期盼地看着你,让你欲罢不能,也许这也是一种痛并快乐吧。

给孩子讲故事,我们有一点心得,现和大家分享,欢迎参与讨论哦。

?、3岁孩子阅读不怕重复,不要求多求新,应求精。

选择好的阅读材料,当然是吸引孩子兴趣的前提。我们通常选择语言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有趣乐观的、充满现实生活气息、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给孩子听。通过简单形象的故事,在她们小小的心里形成正确的善恶人生观。重复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慢慢渗透,细细品味,只要孩子爱听我们就可以重复。

二、根据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坏习惯,自己创作,通过类似故事达到教育目的。

孩子有些任性,经常会发小脾气,不听话。这时候我们就利用孩子平时喜欢的小动物、人物和角色编故事教育她们,让她们开心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自编故事要针对着每个孩子的特点、心理来的,让她们慢慢接受生活中的变化和自己的不足,让孩子有自己的参与感。比如:让她们做小大人,来批评小动物和人物,进而改正自己的不足,而不是教条的说教。有时候我们也会利用小家伙们的善良和爱听表扬的特点来编故事,让孩子感受自信的同时也能形成关心他人的好品质!对于孩子来说,正确适当表扬与鼓励和发现他的优点最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三、留下一点点疑惑。

越是好的故事,意境越是无穷的。以一个小孩子的理解力他是不可能100%去懂的。但没有关系,一点点疑惑一点点悬念,正促成他的求知欲,是成长的催化剂。故事每讲一次自然就理解得更深一些。

四、从哪儿开始,锻炼孩子的记忆力

可以选择给宝宝讲一些有连续性的童话故事,每天讲到哪儿,都让他记住。第二天开始讲时,可以先问问他:“昨天讲到哪儿了?今天要从哪里开始呀?什么内容呢?”看看宝宝有没有记住。长期这样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宝宝的记忆力。

给孩子讲故事的心得体会2

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读书不仅可丰富知识,更可能让人变得快乐、积极向上。

所以在孩子课余时间,我就把有关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故事DVD放给孩子们听,这时候孩子们特别安静,孩子的记忆力是惊人的,你给他们什么都能接受。渐渐地,孩子们便能一字不差地倒背如流。DND听腻了,我就选择一些故事书籍读给她们听,书上生动多彩的画面吸引着孩子们,对书非常喜欢,产生了深厚的读书兴趣。每天空闲时间他们总是缠着我讲书中的故事。于是我坚持每天给孩子们读10分钟的故事,发现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词汇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后来他们自己看到图书上的动物和人物的表情,便能直接说出故事情节。渐渐地,就培养了孩子们良好读书的兴趣和讲故事的愿望。

在平时讲故事时,我会告诉他们认真地听,给她提一些问题和他们一起思考故事的内容,分析事件的起因,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满足孩子好奇心和了解新鲜事物的一个极好途径。积极地让孩子多说,多讲是为了培养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们会时不时地冒出几句小大人一样的话还会用上“像…..一样、勇敢、坚定、不怕困难”等词汇,这和她长期的听故事和阅读是分不开的。 在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心得,孩子3、4岁时听故事应短小、情节简单,最好有适当的重复,角色也要少。5、6岁的孩子抽象思维开始萌芽,理解能力提高故事可以篇幅稍长,情节曲折的,而且内容和范围也要扩大,这样能开阔他们的眼界和思维。

孩子上幼儿园大班了,他们会讲的故事有了用武之地。老师知道她会讲很多故事,就请他们给新入园的小朋友们讲,当她的故事赢得老师和小朋友的掌声时,她讲故事的愿望更强了,她会主动和老师说“老师:我想给小朋友讲个故事”.有时讲的不够流利时,她会再看书、再讲,只为给小朋友讲更好听的故事。在给小朋友讲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们当众表达的能力更强了,在众人面前说话很有自信也更开朗。以前孩子讲故事故事讲的不够生动,通过参加“故事大王”比赛和“亲子故事会”老师先给孩子生动地讲故事,让孩子体会不同的角色,回到家中家长指导孩子,孩子会主动地给家长讲故事的时候,请家长做评委。现在很多孩子在讲故事的时候,很注意角色的语言生动,得到是掌声和听众开心的笑。

多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多和孩子一起朗读,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办法。愿我们和孩子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给孩子讲故事的心得体会3

我家孩子叫李希麟,在江阴市城中中心幼儿园中四班上学。转眼,孩子已经6岁,看着孩子的不断成长,感受着孩子每天的欢笑,倾听着孩子的烦恼,内心深刻体会到为人父母的喜悦和责任。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培养。

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读书不仅可以丰富知识,还可以让人变得充实而快乐,变得积极向上。读书可以丰富内心,完善自我,从小培养读书的兴趣,从而学会表达,学会分享故事,让小小心灵日渐丰富,让他的内心接受真善美的熏陶,是一个不错的习惯。

我家孩子是个很喜欢说话的小朋友。从2岁开始,我就给孩子订阅了《婴儿画报》。晚上7点半左右,我和孩子就躺在床上,静静地开始分享故事。床头柜上堆积了很多孩子的书,在孩子的房间,要保证有他触手可及的书籍,让他养成用看书来打发时间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先翻阅一些,虽认字不多,可他还是饶有兴致地看着那些图画。他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遇到不明白地总是要充满期盼地看着妈妈,希望妈妈给出满意的答案。从《幼儿画报》、《嘟嘟熊的故事》、《365天故事》、《成语故事》、《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等,虽然听过的故事数目不多,可是孩子养成了睡觉前读书的好习惯,他的求知欲望被激发了,对各种类型的故事都充满了好奇和追求。在孩子的鼓励下,妈妈特希望自己是个配音演员,能拥有不同的声音,掌控故事里不同的人物发出的声音和语调。有的时候,妈妈累了,就通过电脑搜索故事,让孩子自己聆听。他也乐于接受,并且在选择中找到爱听的、感兴趣的故事。我们知道故事都渗透着很多的知识,比如节日,生活常识,交往礼仪,行为习惯,科学知识等,孩子通过形象的画面,生动地语言,学会了自主学习,有时虽不能全部理解和吸收,但是长期聆听下来,记忆力增强了,知识日渐累积,孩子的语言词汇丰富了,有了初步的世界观,能够辨别一些是非对错,还会把故事中的知识用到生活中,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和孩子讲故事的时间是我和他每天晚上最为静心谈话的时候,通过这个过程,我既了解了孩子一天的心情,得到了他的反馈信息,获得了和他亲密交谈互动的机会。下面就给儿子讲故事,讲一点心得,和大家分享,欢迎老师和家长参与讨论。

?、孩子阅读不怕重复,不要求多求新。

要选择好的阅读材料,能吸引孩子兴趣是前提。我通常选择语言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有趣乐观的、充满现实生活气息、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给儿子听。每个阶段,会按照孩子的心情和发展换些故事类型,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对很多学科的兴趣。我儿子对地理,历史,音乐都很感兴趣。妈妈主要讲文科类的故事,爸爸主要讲理科类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孩子小小的心里对新的知识充满渴望,形成一定的人生观,能够有笼统的是非对错概念。重复不是浪费时间,有时遇到孩子喜欢,一个故事多讲几遍,讲几天都是可以的,通过慢慢渗透,细细品味,孩子在思考中逐渐领会,爱听我们就可以重复。

二、根据孩子的缺点和坏习惯,通过类似故事达到教育目的。

孩子有些任性,经常会发脾气,不懂礼貌,不听话。这时候我就找类似行为习惯方面的故事和他分享,让他能在聆听故事的时候,分析故事人物个性,“故事里的小动物或是人物,谁做得对,谁又做得不对,应该向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或是人物学习什么?”通过这样的问话旁敲侧击的的问问孩子,每天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开心的事情,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或者说说干的不好的事情,只要诚实,不给予过多指责。孩子敞开心扉,家长就多了了解孩子的机会。可孩子毕竟还只是孩子,有时孩子对自己的错误当时领会了,过后就忘记了,没有真正记住。这时需要我们家长不断地灌输和引导,在不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让他慢慢接受生活中的变化和自己的不足。纯粹教条的说教孩子不服,很多时候也行不通。对于孩子来说,正确适当表扬与鼓励和发现他的优点最利于他的健康成长。孩子需要认同感,我们作为家长,将在他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观察和总结教育方式,给予他适当地帮助,切勿用力过猛。

三、复述故事

先让孩子看图画、听故事。可以让孩子一边看画,一边有感情地朗读给孩子听,要掌握语速和语调,对于故事里的不同角色说的话,可以用不同的声调,这样更能感染孩子。朗读时还要注意,有些词汇孩子可能不理解,家长要加入通俗的话或适当地比喻作些解释。孩子对故事的内容比较熟悉了,就可以让孩子自己来复述这个故事。由于故事的文字比较长,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讲下来,家长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分几个步骤。开始先采用提问的方式,家长问一句,孩子讲一句,一问一答,讲完这个故事。然后再用“接龙”的方式,家长和孩子一起讲,父母讲一小段,孩子讲一小段,直到最后孩子能完整地把故事讲出来。这样的方式不光能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家长和孩子的“亲子共读”过程中,还可以增强母子、父子间的亲和力。

四、留下一点点疑惑。

孩子阅读的很多书,都是有连续性的,越是好的故事,意境越是无穷的,孩子的学习兴趣也越大。每天选择几页作为学习内容,留点悬念,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每天讲到哪儿,都让他记住。第二天开始讲时,可以先问问他:“昨天讲到哪儿了?今天要从哪里开始呀?什么内容呢?”看看孩子有没有记住。长期这样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记忆力。同时,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累积,可以慢慢培养孩子编故事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分析、想像,把故事续编下去。这种训练可以发展孩子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在这个能力训练的同时,我们家长要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带孩子融入生活,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交往能力,感受自然,感受风景,用孩子的心看待身边的花草树木,引领他们了解自然,认识社会。

读书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底气,塑造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举止修养。多一些时间和孩子阅读,多一些时间和孩子分享,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方法,聆听故事,讲述故事,孩子在故事中完善知识,在表达中消化知识,锻炼表达能力。好习惯受用一生,愿我们和孩子一起聆听故事,一起成长!

给孩子讲故事的心得体会4

最近四个妹妹回台省亲,闲聊起来才发现,我们共同的童年回忆竟然都是睡在榻榻米上听母亲讲《西游记》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台湾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很少,我们最大的娱乐就是听妈妈讲故事。夏天,晚上去院子里乘凉,冬天则窝在温暖的被窝里听故事,听完故事后,心满意足,各自在心中继续自己版本的续集。那时虽然物质生活很差,但是精神生活充实。现在回想起来,母亲在忙完一天家事后还肯讲故事给我们听,真是不容易。愈感受到父母的爱,孩子愈受教。透过讲故事,亲子拥有共同做一件事的温馨感觉,这将成为支持孩子上进的力量。

以前的父母从不把爱挂在嘴上,但是一举一动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正是这样的爱与期望激励我们上进,使我们在跌倒时,有勇气爬起来继续前进。

看到现在的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情形常觉得很难过,不知为何,他们把亲子最美好的那一块丢弃了。父母跟孩子讲话都是催促、责骂、抱怨,“功课做完了没有?”“为什么考得那么差?”“赶快去洗澡”“赶快去睡觉”。

当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说话不听、叫不动时,或许应该停下来检讨一下跟孩子的互动是不是出了问题,不要继续用原来的模式让问题加深变重。

家教中最忌的就是说教,所谓忠言逆耳,必须用别的方式让道理进入孩子的心中,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讲故事。小孩子经常要求重复念同一本故事书,当故事情节深入孩子心中时,他也就学会了在那个情境中恰当的应对方式。

父母讲故事不一定要照书讲,自己可以编很多生活的经验进去。孩子都喜欢知道父母在他们那个年龄时的行为,这样说故事可以增加孩子的共鸣。我小时候台湾几乎没有任何童书,父亲给我们讲的故事是《左传》中的历史故事,他有时念有时说,这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喜欢的是围在父亲身旁看他神采飞扬的样子。故事懂多少不重要,我们要的是亲子共处的时间。

后来我父亲病重,住在台大医院,小妹心血来潮,念《左传》给父亲听。我注意到,一开始,爸爸的表情很惊讶,他大概没想到小妹过了40年还记得他当年讲的故事。到后来,他开始微笑,因为他看到小妹身上有他当年的影子,那个口气就像爸给我们讲了千百次故事时的口气,我相信那天他很欣慰。

生命是个圆,大人以前讲故事给小孩子听,小孩子大了,大人老了,现在小孩子讲故事给大人听。假如我们没有跟孩子有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回忆时,我们怎么期待孩子在我们年老时来陪伴我们呢?

现在的父母太忙了,忙着赚钱给孩子享用他们当年没能拥有的东西,他们忘了应该先给孩子他们曾经有过的东西。父母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爱,愈感受到父母爱的孩子愈孝顺,因为他不愿让父母伤心。

前几天报上说有个小学二年级的男孩,拖着一个跟他一样大的行李箱离家出走,因为他觉得别人的妈妈都在家陪他们,而他的妈妈要上班,不能陪他,他觉得妈妈不爱他,所以离家出走。

我们除了感叹现在的小孩早熟,小学二年级就懂得收拾皮箱离家出走之外,心中也觉很不忍,因为这个孩子渴望母爱。他太小,不了解单亲的母亲不上班衣食会无着落。对这种孩子,母亲应该念很多跟他一样情况的故事给他听,让他了解很多人其实跟他一样,看看别人是如何度过没有母亲在家的一天的。最重要的是,母亲应该让他养成阅读的习惯,使他能从书中去找慰藉。

亲子关系需要经营,透过故事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透过故事教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最主要的是透过故事,亲子共同做一件事的经历,这个感觉会在故事内容已经淡忘后,化成一股支持孩子上进的力量,因为他一直都有父母陪伴的温馨回忆。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