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思而思学网 2023-12-08 22:05:45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范文(一)

酷暑时节,参加全县党务干部训班,有幸走进太行山,近距离感受红旗渠,饱尝了红旗渠的精神大餐。

红旗渠,这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说起红旗渠,我的记忆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时期,那是上世纪70年代,我们到周围村子看电影,大片放映之前有个“加片”就是《红旗渠》。片中的细节已经忘却,但是,红旗渠这个响亮的名字,林县人民开山凿渠,战天斗地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尤其是片中那首《定叫山河换新装》的歌曲还清晰地萦绕在脑畔。

红旗渠位于太行山麓,在河南省安阳地区林县,如今的林县已更名为林州市。早上6点出发,到林州还不到中午12点。五个多小时里,同行的人不时谈论起记忆中的红旗渠。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年代里,红旗渠是个大寨式的典型,是个自力更生、人定胜天的楷模。

车子刚进林州,一副大型雕塑就立于县城要道的转盘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平地卷起,三道深黄色的弧线环绕相护。走进了细看,下面的碑座上“红旗颂”石刻遒劲有力,赫然可见。打问出租车师傅,他们自豪地说,这是红旗颂,是让人们记住红旗渠的。

匆匆用过午饭,我们就赶往红旗渠。地接导游是个端庄秀气的姑娘,自我介绍说,她是林州人,就是辖区石板岩乡的。一上车,她就侃侃地向我们介绍起红旗渠来。“我们的红旗渠”、“我们林州”,言语中满是自豪。红旗渠是一条“人工天河”, 建设开始,叫“引漳入林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开工不久,林县人民就自信而又自豪的称这个工程为“红旗渠”。他们克服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困难,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劈山修渠,如同愚公一样,经过十年鏖战,修建成长达15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作为游览区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我们到的第一站是分水苑,红旗渠纪念馆就建在这里。古色古香的“分水苑”牌坊立在如巨大屏风般的青山碧树前。“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等级旅游区AAAA”等石碑标志立于门口。

走进纪念馆,看着一件件简陋的工具、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个个朴实的面孔,伴随着导游一句句满含激情振奋人心的讲解,我们仿佛走到了红旗渠的建设工地。修建红旗渠,从开始的第一天起,就决定了它是艰苦卓绝、甚至是残酷悲壮的。在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的情况下,民工们上山采树叶,下河捞河草,吃的是糠菜团、喝的是野菜汤。没有机械设备,就靠一锤一钎一双手一副肩膀。没有参考资料,土专家就亲自勘测、精心设计;没有炸药水泥,就土法上马,自己研制炸药,生产水泥。他们靠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劈山挖渠、开洞架槽。那激浪截流的悲壮场面太行山会永远铭记:天寒地冻,河水冰澈透骨,八十个民工在寒风大雪中,忍着双手布满冻裂的疼痛,争分夺秒地锻出了三万块料石。当一块块料石投进水里被大水冲走的时候,几百名太行汗子硬是跳进冰冷的河中,臂挨着臂,肩挨着肩,架起一道道人墙。当岸上的人们急步流星地抬石头、背沙袋,在人墙下用一块块巨石垒起七十米长的拦河大坝时,河里的人们却冻紫了嘴唇、冻僵了四肢……

青年洞是红旗渠的核心工程,也是整个水利工程的枢纽工程。我们参观完秀丽多姿、风光旖旎的络丝潭后,冒雨赶往这里。神工鬼斧的鹰嘴山昂首苍穹,平坦整齐的石坝护卫着清清的渠水。水静静地流着,鱼悠悠地跳着,雨纷纷地下着。我的头发湿了,我的衣服湿了,我的眼睛也湿了。青年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16米,宽5米,高6.2米,挖石方19400立米,总投工13万余个。该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提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宁可流血,不再流泪”,并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苦战,终于将洞凿通。为了纪念青年们的艰苦奋斗的业绩,特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石洞上方峭壁上,是郭沫若题写的洞名,左侧则刻着江泽民同志的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鲜红的党旗挂在中间。返程时,我们走在虎口崖悬壁的人工栈道上,对当年民工日夜不息坚守工地的洞中岁月进行了近距离体验。窄窄矮矮的石洞内铺着薄薄的草席和破旧的棉褥,这就是“神工铺”。“崖当房,地当床,虎口崖下渡时光,我为后人创大业,不建成大渠不还乡”的话语正是他们豪情壮志的写照。 “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不怕风雪寒。饥了想想过草地,冷了想想爬雪山。渴了想想上甘岭,千难万险只等闲。为了渠道早通水,争分夺秒抢时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这些洞中石壁上的话语无不体现着林县人民为了早日修建好渠,无怨无悔,不计报酬,甘于吃苦,无私奉献的情怀。

红旗渠就是这样淌着血汗修成的。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就是在这修建的过程中孕育而成的。红旗渠的修建用了十年的时间,它是林县人民整整一代人用青春、鲜血和生命筑就的。他们踏平了1250座山头,钻透了211个隧洞,架起了152座渡槽。挖砌土石1818万立米。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共有189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256名民工重伤致残。

红旗渠的建成,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的高度赞扬,吸引了世界119个国家的2万名政要和外宾前来参观。纪念馆内,景点石壁上,各种题词诗赋处处可见。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曾在竣工通水典礼时获得模范连称号的石板岩乡(当时称公社),午饭是在“天然山庄”吃的。饭后,一台“山庄琴韵”的演出吸引了我们。正宗地道的豫剧表演之后,赞美红旗渠的女声独唱《俺的家乡实在美》和男女生二重唱《定叫山河换新装》让游客听的如痴如醉。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参观完红旗渠,返程的路上,路过安阳市政务广场,据导游介绍,广场就叫“红旗渠广场”。其实,在安阳,在林州,以红旗渠注册命名的公司或产品有很多,比如香烟、酒水、型铝、涂料等不一而足。林州的政府网站直接取名“红旗渠网”。

透过车窗,在向红旗渠说再见的时候,我的思绪久久难以平静。是什么使林县人能够克服大自然的阻挡创造了红旗渠?是什么使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他们靠得不就是红旗渠精神吗?在讲求科学发展的今天,这种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气魄和魅力,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极具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融入了山水,融入了生存在林州这块土地上每一颗跳动的心灵和每一个家庭,同时,也深深地融入了我的心田。

愿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范文(二)

6月28日,为了庆祝建党9X周年,学校组织赴河南林州参观考察,参观了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参观考察中,我深受感动,感触颇深。

一、红旗渠修建的历史原因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县,林县处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历史上是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自明朝正统元年起至全国解放,曾发生过自然灾害100多次,因大旱绝收就有30多次。在我们参观的第一个展厅中,就有一个很凄惨的真实故事。一家人因为一桶水,自尽身亡。

二、红旗渠修建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经国家计委批准,在省、地各级领导和群众的支持下,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领导全县数十万乡亲,排除万难,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竣工于1969年7月。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在林州,只要是65岁以上的人,几乎都修过红旗渠,不讲任何条件,一心一意修建红旗渠。民工们住山崖、山洞、席棚,由于长期睡在石板上,地下潮湿而且又凉,很多人都得了关节炎,还仍然坚持在工地。他们从家带口粮,每人每天不到一斤粮食,吃不饱肚子,很多人都得了浮肿病。为了填饱肚子,只能靠上山采野菜,下河捞河草充饥。

三、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建成以后,人民日报当时以一个版的篇幅作了报道。从此,红旗渠,作为一代人艰苦奋斗的光辉篇章,永远载入共和国的史册。林县人民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红旗渠精神概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党和国家*曾先后亲临红旗渠视察。

四、红旗渠的现实意义据同行的导游讲,正是靠着修筑红旗渠磨砺出的本领,林州组织起了十几万人的建筑大军,走南闯北,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正是靠着红旗渠精神,林州人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各项建设。红旗渠不仅是他们的引水工程,更成了林县的“财富工程”。林县借助红旗渠美丽的人文自然景观,开发了特色旅游项目。

五、红旗渠精神的启迪红旗渠精神对我做好自己的机要本职工作,具有强大的启迪和鼓舞。

(一)从哲学上讲,红旗渠精神,最根本的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守客观规律,战胜自然的典范。对于现在我们从事的工作来讲,大概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可是办法总是比困难多,只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聪明才智,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二)从政治社会学上讲,红旗渠精神,最根本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有了改天换日的奇迹。没有对党的负责,对人民的负责,就没有红旗渠。对于机要工作来说,机要部门身处党和国家的重要位置,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必须时刻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地与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

(三)从工作作风上讲, 必须有默默无闻、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没有成千成万人的辛苦劳作,就没有红旗渠。机要工作是一项清苦而又寂寞的工作,要求严,责任大,环境封闭,在这年复一年的平凡中蕴含和凝聚着一种甘为平淡、甘受寂寞、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要做一名合格的机要工作人员,必须矢志不渝、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机要工作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自觉弘扬红旗渠精神,把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党和国家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为学校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范文(三)

在国庆的7天长假中,平均每天有1.3万观众走入国家博物馆参观“红旗渠精神展”。人们感受着那条“幸福之渠”的丰富内涵,倾听着几十年前艰苦岁月中的动人故事。

展览大厅陈列着当年修渠民工用过的铁锤、铁钻、提灯和食用的野菜。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幅幅感人的照片,记载着4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其中特别让人震撼的,是那幅当年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带领群众扛着铁镐走在修渠大军前列的照片。

红旗渠是人工开凿的一项巨大工程,也正是在兴建这个工程中培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了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林县人民风餐露宿,开山劈路,跨壑架桥,凭着自己的双手,靠那一锤一钎,历经十年寒暑,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

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建设红旗渠的奋斗中,县委书记、县长与人民群众吃住在现场,奋斗在前线,干部们抡锤打钎,党员们专挑重担。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同甘共苦的精神,看到了各级干部无私奉献、埋头苦干的作风。

40年过去,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在现实的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一渠清水、招展的红旗和沸腾的人群,不由感慨万端,似乎有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启示。

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并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对立起来,也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贫穷落后等同起来,而是提倡积极向上,坚持与时俱进。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需要我们继续做好长期创业的准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需要教育我们的后代不懈奋斗。

红旗渠是一座不朽的丰碑,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今天,我们举办“红旗渠精神展”,就是要使更多的人懂得: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有时代精神。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条件好了,但前进道路上还有高山险阻,还有激流险滩。在,我们的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实现现代化的理想,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仍需呼唤红旗渠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转化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