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康书记人民的名义观看心得(3篇)

思而思学网 2023-12-18 10:37:17

导语:《人民的名义》持续热播,达康书记的GDP你今天你守护了吗?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达康书记人民的名义观看心得,欢迎阅读。

达康书记人民的名义观看心得(1)

3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创作的当代检察题材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播出。反腐剧沉寂多时,一朝归来,“燃爆”荧屏。

鲁迅先生这样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不同的人看《人民的名义》也有不一样的看法,此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一路追剧,颇有感触,从《人民的名义》看到了官员的“贪、嗔、痴”。

“贪”是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嗔”是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痴”是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贪”是第一次“不经意”。有这么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轿夫,妻子给他做了一双新鞋,轿夫很喜欢这双新鞋,无论走哪里都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不巧有一天下起了大雨,轿夫一个不留神踩进了泥泞里,弄脏了新鞋。从此,轿夫不再珍惜这双新鞋,不管泥泞还是水坑,一脚就踩了下去。官员的贪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就像故事中的轿夫一样,有了第一次就无所忌讳。从一包烟、一瓶酒到一沓钞票,从小心、警惕到大胆收受贿赂,官员跨越了禁忌的“第一步”,从此就走上了一条贪腐的不归路。剧中贪官赵德汉被查出贪污巨额赃款后,后悔地说道:“自打有了第一次,以后再也收不住手了,在这个位置上坐了四年,有钱就收,就像捡麦穗一样……”

“嗔”是许多次 “耍脾气”。剧中混迹酒场的京州市副市长丁义珍在汉东检察院上门抓捕时,竟然通过“特殊渠道”收到消息,金蝉脱壳,连夜飞往了美国。到了美国后,丁副市长面临的下场是扫地、打杂,住在小旅馆里,整天不敢出门,晚上也是夜不能寐。据媒体揭秘,这位丁义珍的原型就是辽宁省凤城市委原书记王国强。王国强曾自述在美国的生活是亡命天涯、生不如死、苟延残喘、过街老鼠。想想这些官员的下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多少贪污犯,一怒出国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欢迎一个背叛国家,背叛人民的人,贪污受贿的官员不管逃到哪里,终究要受到良心的拷问和法律的制裁。

“痴”是千百次“入了迷”。剧中省委书记沙瑞金在省委常委会上说:“我们有些干部,级别已经不低了,还想更进一步。他是管科技干部的,在科技局当了六年的局长,又当了五年的市委组织部部长,可是我们的农业科学家,科学院院士,他都不认识。人家和他握手,他还仰着头问人家,你是哪个单位的,可对于稍有姿色的女干部,他是个个熟悉,连那些在偏远山区的女干部,他都能叫出人家的乳名。”有些官员官做得越大、做得越久,逐渐背离了人民群众,痴迷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忘记了当初的入党誓言,不信共产主义信权力,不近人民近女色,不钻政事钻“关系”。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即是治“贪、嗔、痴”的方法。“戒”就是官员要做到警戒、慎独慎微,须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贪腐、受贿切莫越“雷池”一步;“定”就是官员要做到自省,懂得“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及时悬崖勒马,及时向组织反映问题、交代错误,争取宽大处理。“慧”就是官员要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要常常重温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坚守初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转化为积极的行动自觉。

达康书记人民的名义观看心得(2)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聚焦中国的反腐败斗争问题,详细呈现和刻画的官员腐败细节和国家反腐进程,其中许多情节让人不禁联想到了现实中的腐败案例,而以检察官侯亮平为代表的正义之师,毫不妥协地与腐败分子作斗争,彰显了正义力量。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人民群众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力量的源泉,党员干部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群众,那么以人民的名义办事的党员干部就应该做“正事”,然而少数腐败分子打着人民的幌子却在做“歪事”,最终让群众失望,也导致了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正因如此,我国的反腐斗争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员干部以人民的名义行正义,要做到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民本为怀不懈怠、坚守廉洁底线不放松。

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的信念,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同志为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如剧中的革命老同志陈岩石说:“做人,就不能愧对天理良心,作为共产党人就不能背叛自己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要始终抓住“永不背叛灵魂”这条主线,不叛离当初入党的铮铮誓言,不愧对国家的培养和信任,不辜负人民的热切期望,才能将腐败拒之门外。

坚持民本为怀不懈怠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牢记宗旨意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电视剧揪出来的第一个贪官赵处长说:“权利大小,那都是为人民服务”,讲这句话的时候义正言辞冠冕弹簧,后来在其私人别墅里查获到“人民币墙”和“人民币床单”的时候,才面色戚戚手脚发软。民本为怀不是做在表面上,而是得深入肌理刻骨铭心,这种假唱“民本为怀”实则暗行“钱本为怀”腐败分子,最终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坚守廉洁底线不放松就是要做到廉洁自律严于律己,王岐山同志指出廉洁自律是每名干部必须坚守的底线。在物欲横流、诱惑众多的环境下,干部只有修身洁行,保持廉耻之心,坚守为官从政的道德底线,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省自身之过,才能经受糖衣炮弹而立于不败之地。受贿了2亿的赵处长说他没想过贪污,可是欲望的口子一旦打开就收不住了。真收不住吗?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检察官侯亮平身上,他却谨记身份恪守底线,坚决地拒绝了来自发小送来的“小礼物”,一分一秒也没有犹豫过,这才是共产党人的气节。

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反腐是我党溯本清源,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节点。公生明,廉生威,只有让民众清晰地感受到国家对腐败的零容忍,对于腐败是言必行行必果,人民群众的正义才能得到切实的伸张,政府的公信力才会提升,幸福感才会与日俱增。

达康书记人民的名义观看心得(3)

“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

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开篇,就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腐败官员的“两面人生”。反腐决心之强、贪腐为害之烈,通过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

“厉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义》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文艺当与时代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

电视剧中触目惊心的贪腐画面,是惊心动魄的反腐败斗争的艺术再现。在调查武长顺案件期间,举报人到中央纪委接受约谈,为避免被打击报复,一路竟换了三次车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权钱交易,事发后,仅仅清理从白家查获的红木、翡翠、玉石等藏品,办案人员就花了十几天时间……少数人的腐败行为,甚至让编剧周梅森感叹,“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我不干好事也就罢了,我还干这么多的坏事,就自己感觉到自己简直是不可饶恕”“钱财有什么用,钱财没有使我心安理得,反而让我罪孽深重”,这是落马官员朱明国、魏鹏远的忏悔。但到要承担后果时才幡然醒悟,一切已为时晚矣。女县委书记袁菱落马后,常常回忆昔日在大学工作时的生活。她始终记得,夏天的时候,一家三口省吃俭用买了个空调装在9平方米的书房,全家挤在空调前吃饭,其乐融融。可如今,这样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滥用权力带不来幸福,不义之财给不了心安,很多人看不透这朴素的道理,最终只落得“树倒猢狲散”。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老虎”“苍蝇”一起打,让反腐败只是一阵风、走过场等观点不攻自破;对侵蚀百姓利益之举坚决打击,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及其家人意识到,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经常扯袖子、咬耳朵、敲警钟才能“治未病”。朱明国承认,“这一步迈出去之后,你没有外力的强制和组织上的干预,靠个人不容易停下来”。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反腐是紧箍,更是保护。雷霆的行动、强力的震慑,助推了政治生态好转,正如周梅森所说,“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要真正实现“不能腐”和“不想腐”,还要依靠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继续推进。“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