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至简大道 心生万千方法 ——读《高效教学的道与术——陶继

思而思学 2023-11-06 05:19:53

这些年,我读过不少跟“高效教学”相关的书,但习惯思维总是无法跳出狭隘的“课堂”,总是习惯性想着那句曾经响当当的口号:“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当我把陶继新老师的《高效教学的道与术》(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这本书看完的时候,细细思量我曾经的思维误区,有种恍然大悟之感。许多人理解的“高效教学”更多地是从狭义的角度,着眼于固定空间、固定时间内的教学质量,而陶老师的《高效教学的道与术》已然突破了固有“课堂”的局域,向更广远的时空蔓延,他已经将研究的视角定位在一个人一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高效”,让我第一次从广义的角度思考“高效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作为教育工作者,陶继新老师一直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讲台上;作为记者与专家,他又一直奔波在路上,采访全国各地的局长以及校长、老师、学生、家长等。30多年来,他走了600多所学校:从改革前沿的深圳到千年古都北京,从教育大省山东、浙江到西南的云南、贵州。每到一处,他或是讲课,或是采访,从大学教授到小学教员,从享誉教育界的名师大家到小有名气的青年后辈……他一直在和校长、老师、学生、家长交流。在一路行走中,他敏锐地捕捉到大家对“高效教学”的解读存在一定的误区,发现大家对“高效教学”的研究过多地放在“术”的方面,而事实是,“教学”是否“高效”,更多地取决于“道”。

采访中他发现,一个学校领导如果关注师生的“教”与“学”的生命状态,并且有研究有突破的话,那么全校的教学都将是高效的。说到底,“高效教学”的秘方不在表层的教学“设计”之上,也不在看得见的教学“方法”之中,陶继新老师以记者与专家敏锐的目光发现了“冰山”之下的秘密:教室的氛围,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以及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等要素。

采访时的所见所闻将陶老师的思维触角伸向时间深处:古今对比。

也许我们从来没留意过“学堂”和“教室”的区别,古代称学生学习的地方叫“学堂”,而今称为“教室”,细细琢磨,认真玩味,一字之差,内涵竟有天壤之别??前者强调“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多读多说多写;后者强调“教”,以教师为主体,老师多读多说多写。现在因为过于强调“教”,所以就过多地在“教”上下功夫,从而忽略了“学”的研究。

实际上,学生的“学”之高效,受知识背景的影响,这知识背景就包括了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生活阅历,而深谙其道者必能引领师生走向高效的康庄之道。诸如陶继新老师在书里记述的“大课程大教材”之系列人物:山东潍坊市潍城区青年路小学的韩兴娥老师,每学期用两周时间上完一册小学语文课本,其他时间带领学生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论语》《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孙双金校长,用“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儿童文学经典”构筑小学语文的三块“大石头”,拓宽根基,解决小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问题;山东附属中学的赵勇校长,在学校开设了各类特色课程,如“赵说红楼”“孔子课堂”等;如天津中学国赫孚校长,在学校开设“岗位体验和社会观察”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反省自身,在追求“高效教学”的时候,我们是否过于注重“小”而忽略了“大”,以至于连“小”也丢掉了?这让我想起“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故为其下”的警训。我们过于追求狭小课堂中的“高效”,过于着眼于“教学”中的方法和“应试”中的技巧,最终连“下”也难以得到。

在书里,陶继新老师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云南省文山州一中的钟子俊校长。他曾辞去副县长职务并竞聘上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共有8个县,全部是国家级贫困县,共约350万人。钟子俊校长走马上任那一年,该校高考一本上线人数只有51人,最高分是587分;现在该校一本上线人数达500多人,比10年前增加了10倍;以前升入本科的学生比例约30%,现在约90%。

虽说不能单纯以高考升学率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但它确实是一项重要指标,尤其对于贫困山区的学校来说,升学几乎是山里孩子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最佳路径。那么,钟校长是如何激发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呢?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为何如此高效呢?他的管理智慧是什么呢?我一遍又一遍地在文字中穿行,寻寻觅觅中,不由感叹一句:遵循天道,心生万法。生命的成长是人之渴求,遵循于此的管理,何愁无效?

故,唯有遵循生命成长之道而设的“教学”,方能“高效”。读完此书,我忽然想起王国维的“学问三境界”:当我们为了“高效教学”的具体策略而上下求索,为一招一式而衣带渐宽时,蓦然回首,有那“道”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是啊,生命成长之道不在喧嚣浮华处,“高效”只垂青沉得住气、静得下心的人。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