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省级诊改的关键点

思而思学 2023-11-15 00:40:08

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从加强领导、细化方案、试点引领、全面培训等方面对下阶段工作进行了部署,吹响了全面推进诊改制度建设的号角。对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推进落实?笔者以为,落实分类引导、研究培训、诊改复核等重点工作是关键。

强化省级统筹,落实分类引导

不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有差别,制度建设的“堵点”不同,其推进方式就会不同。同一地区学校间的发展水平不齐,质量管理的“痛点”不同,其制度建设的进程也定不相同。因此,进入全面推进制度建设阶段,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加强统筹,更需要落实分类引导。

一是结合本省实际,完善实施方案。诊改制度不仅是学校质量发展的路径,也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重要抓手。地方应该因地施策,细化方案。例如,安徽省在高职诊改方案中,增加了“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和“课堂质量监控制度与诊改”两个诊断点,通过诊断要点的调整,引导高职院校开展“课堂改革”。

二是根据学校水平,开展分类引导。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地方推进制度建设,应进一步加强分类设计,提高方案的可操作性,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建立目标链和标准链,确保诊改目标的达成度。例如,浙江省中职方案明确,对于不同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学校,分层分类开展诊改试点工作。

三是结合专业特点,推进专业诊改。专业诊改是学校诊改的关键一环,也是省级诊改的重中之重。地方应加强行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推进以服务为宗旨的区域内专业诊改,引导学校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并实施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专业诊改实效。

依托专家组织,落实研究培训

省级诊改专委会是地方诊改制度建设的推进器,对于全面推进诊改制度建设有重要意义。网络数据显示,全国仅有7个省份公开了专委会名单,8个省份的专家学者诊改理论研究被职业教育诊改网转载,20个省份举办了省级诊改培训。由此可见,大部分省级诊改专委会的推进功能仍有待各地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强专委会建设。地方应该指导专委会制定章程,健全运行机制,吸收、培养一批熟悉本省职业教育的诊改专家,夯实诊改组织保障。同时,借鉴全国诊改专委会设置,按高职、中职、专业、平台、理论等项目组进行分组,分工发挥专委会委员的个体作用。

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诊改是一项制度创新,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样板可以参照,地方应该在本省诊改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广泛宣传诊改成果,发挥专委会在方案研制、政策咨询、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智囊作用。

三是做实培训提高效果。诊改培训是快速提高诊改认识的有效举措,地方应该扩大培训范围,既要有省级和校级决策者,也要有院系、教研室、专业、课程层面的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同时,丰富培训内容,围绕当前诊改主要工作存在的阶段性问题,做好政策解读、方案剖析、实践探索、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答疑解惑。此外还要灵活培训方式,充分考虑学校实际和培训对象,实行集中培训与送教进校相结合、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

创新工作方法,落实诊改复核

诊改工作具有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动力。在“管办评”分离的背景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诊改外部动力上下功夫,抓住关键领域,确保诊改工作全面推进。

一是系统推进制度建设。一方面,通过加强指导,引导职业院校激发内生动力,主动落实主体责任;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学校诊改工作的进度控制,确保制度建设的全面推进。

二是加快推进试点工作。制度建设以来,国家启动了对9个试点省份的27所高职诊改试点院校进行现场调研工作,有力推进了试点省份及试点院校的制度建设工作。因此,地方也应该积极行动,推进省级试点,加大省级专委会对试点院校的指导,合力破解难题、总结成果、推广经验。

三是科学推进诊改复核。诊改抽样复核是检验学校自主诊改工作有效度的重要手段,地方应进一步细化诊改复核方案,明确时间节点和工作方式,以学校自主诊改为基础,聚焦院校自主保证质量能力,通过做好首轮复核引导诊改工作方向。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创新举措,各地应该主动作为,加强省级统筹,做好分类引导;健全组织保障,切实发挥专委会作用;创新工作方法,用好诊改复核,实现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机制的目标。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