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普洱学院 排名多少能上?附历年分数线

思而思学网 2024-01-05 04:25:05

据最新普洱学院招生网和河北招生考试院公布的录取数据,河北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绩在466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132184名左右,才可以考上普洱学院,不过每年普洱学院在河北招生人数不同、试卷难度也不同,所以录取的分数也不会相同。

一、河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普洱学院

1、河北高考2022年考生上普洱学院的历史最低分需要494分,录取最低位次为36639名;

2、河北高考2021年考生上普洱学院的历史最低分需要49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38163名;

3、河北高考2022年考生上普洱学院的物理最低分需要47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19752名;

4、河北高考2021年考生上普洱学院的物理最低分需要46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19485名;

5、河北高考2020年考生上普洱学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483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32184名;

6、河北高考2020年考生上普洱学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50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36222名;

二、普洱学院在河北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普洱学院在河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2 河北 历史 - 本科 494 36639 省政府
2022 河北 物理 - 本科 476 119752 省政府

2、2021年普洱学院在河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1 河北 历史 - 本科 498 38163 省政府
2021 河北 物理 - 本科 466 119485 省政府

3、2020年普洱学院在河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0 河北 理科 - 本科 483 132184 省政府
2020 河北 文科 - 本科 506 36222 省政府

高考录取结果查询方法是什么

一、直接到你当地的教育局服务大厅查询,全省任一地县教育局招生办公室均可查询。查询的时候带上高考准考证和自己的身份证。

二、可登录各省考试院官方网站录取查询系统,查看本人档案的运行状态。

三、考生可以通过高校网站来查询你的录取情况。一般档案状态显示为“录取”后、高校录取手续办理完毕,才可能查到录取结果。

四、通过考试院官方的软件进行查询。还有很多考试院为方便考生使用手机查询高考相关信息开发了相关软件,会提供各种高考相关资讯,并也提供高考录取结果查询,考生可以下载查询。

五、直接拨打电话查询。基本上每个省市都会提电话的查询办法,是一个传统的查询录取结果的方法。

志愿填报专业能不能多选

可以,一个学校是可以填报多个专业的志愿的。录取时,学校会根据考生所填专业按顺序录取,不会对录取有影响。

在填报志愿时,志愿填多少不重要,录取才重要。尽量把靠近自己分数的专业放在最前面,这样录取时才会尽可能地获取到心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另外,除提前批次外,批次越靠后,录取控制线会逐步降低,前一批次若不能录取,后续批次还有录取的机会。

三、普洱学院学校介绍

学校位于“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14个世居民族,被誉为“世界茶源中国茶城”的云南省普洱市。前身是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78年,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 办学条件:占地面积2156亩,建筑面积30.34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7.51万平方米,运动场6.0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595.72万元。建有实验实训室91个,其中省级实验实训平台3个。图书馆建筑面积2.2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10.15万册,数字资源135.0万册,数据库18个。建成生物多样性科学教育馆(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亚洲象展览馆、地方民族文化博物馆等5个特色馆室,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师资队伍: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教师501人,外聘教师123人,有高级职称216人,其中正高级58人,省级教学名师等省级人才称号教师2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45人,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在读28人。聘请79名学术领军人物、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和特聘教授,有140名专任教师获得“双师双能型”教师认证。 人才培养:现有二级学院14个,本科专业42个;园林专业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试点建设专业,历史学、美术学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校42年来,向社会输送了5万余名专业人才,其中普洱市在职在编教师中普洱学院毕业生有3772人(含322名中小学领导),占普洱教师总数的15.45%,成为滇西南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有全日制在校生10750人,其中本科生8139人。至今共培养7015名本科毕业生,到新疆和西藏就业189人,近三年大学生应征入伍超额完成88人。2016届学生李金莲被推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19届毕业生邓茜入选教育部100名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优秀代表名录;6名学生当选“云南省大学生年度人物”。 转型发展:贯彻落实“十三五”发展规划,积极推进转型发展。被列为首批省级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9年获批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落实校企合作,与普洱各县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央民族大学、洲际酒店集团、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建有15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作为成员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普洱学院转型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立德树人:坚持以****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精神,秉持“固本和谐创新致远”的校训,弘扬“拼搏奋进,团结奉献”的普洱学院精神,黾勉同心,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获批省级*核心价值观教育示范学校。认真抓好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推动课程思政全覆盖,三年来,思政课教师参加教学类比赛获奖11项,3名辅导员被评为省级优秀辅导员。 科学研究:紧扣国家、省和普洱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建有教育部老挝国别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5个、地厅级科研平台10个、智库平台3个;获批省级创新团队2个,地厅级科研团队16个。升本以来,承担省部级和国家级项目69项,科研经费总量6500余万元;发表学术科研论文1000余篇(SCI、CSSCI、ISTP、EI等收录205篇),出版著作142部,授权专利40项。学校高度重视应用型研究和成果转化,编撰出版《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对普洱市全境土壤、水质、植物、外源农艺物进行系统检测,为普洱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服务地方:学校地处未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地区,肩负着脱贫攻坚的责任与使命。5年累计派出驻村工作队员45人,投入扶贫资金666.16万元,挂钩点顺利脱贫,扶贫工作连续3年省级考评为好。发挥平台优势,面向社会开展办公自动化、咖啡、版画等职业技能培训,3年内培训2722人次,其中培训农民796名。发挥研究团队和智库作用,与普洱市联合举办4届普洱绿色经济发展论坛,协助普洱市获批思茅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重大项目,带动农民每年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超过6.05亿元,产业综合增加值77.88亿元。积极开展志愿活动,学校现有注册志愿者10695名;无偿献血量达91.50万毫升,占普洱市献血量的三分之一。 民族团结: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普洱市、宁洱县共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通过编写民族团结教材,开发民族传统文化课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进头脑。设立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建成民族文化博物馆,开展民族文化研究,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挖掘地方民族文化优秀元素,自创“普洱绝版木刻”版画流派,推出“山魂鼓韵”等舞台艺术精品,绝版木刻成为普洱市的文化名片。学校于2015年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 国际交流:加强国门大学建设,成立东盟学院,获批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在老挝和泰国成立中国语言文化中心。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共派送730名学生出国学习,累计招收561名留学生,老挝留学生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面向老挝举办2期公务员技能培训,培训48人次。每年定期举办泰北地区汉语演讲比赛、澜湄教育合作论坛等国际交流项目,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学生国际化排名”中学校位居500多所高校的50位左右,居云南省第2位。 社会声誉:升本以来,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云南省委省政府等领导先后到校指导工作,对学校的应用型办学成效给予肯定。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82%以上,2016年来连续4年获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考评一等奖。4年来,本科生报到率均保持在95%以上。学校为老挝培养毕业生217人,在中老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受到老挝社会高度评价。学校啦啦操队节目、普洱学院专题片《转型发展之路》、建校40周年美育教育成果展等在中央电视台、深圳卫视等电视台播出,获得超高的点击率和收视率。近三年,中新网、新华网、中国网等国家级新闻媒体对学校报道21次,省级媒体报道19次。 升本8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应用型、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了“地方离不开、行业都认可、国际能交流”的应用型人才。“十四五”是学校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持续整改作为制定“十四五”规划的遵循,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科学的态度、更加严谨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主动融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勇担地方高校的社会责任,为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声誉良好的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