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教务处系统【入口地址】(三)

思而思学 2023-11-03 07:11:06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坚持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改革实践教学。我校作为师范为主的教学型本科院校,本科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将在教育部门工作,如果不具备组织管理和服务社会等多方面的能力,将来就难以胜任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时未来社会分工细致,工作岗位多变,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因此,在注重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必须培养过硬的能力素质。还必须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同时,强调学生的技术应用,要以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去设计和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能较好地向相关领域拓展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4.动态管理,全程监控

精品课程一经立项,课程负责人往往就放松了对精品课程的过程建设,因此必须制定精品课程的中期检查和验收标准,严格组织验收,建立科学、有效的精品课程评估机制,将立项评估、中期检查、验收评估衔接起来。在评估中,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对精品课程建设全面负责,对立项的精品课程,学校要进行跟踪评估,学校要组织督导小组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以及时了解和掌握课程建设的详细情况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今年我校精品课程中期检查及评估验收工作就采取自查和专家审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负责人要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管理与教学效果、优势与特色等方面形成自评报告,并将相关

成果附后,装订成册,学校再根据自查情况,组织专家组通过查阅材料和听课等方式进行检查和评估验收。

在严格的评估机制下,许多立项的精品课程经过第一阶段建设后,不一定能成为精品课程,

只有验收达到精品课程标准的课程,才能正式命名为精品课程,接受进一步的资助。对不按学校要求进行建设的课程,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合格的课程,将终止其经费使用,对不符合精品课程条件的课程不予以认定。只有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全程进行监控,才能真正促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5.制度保障,认真落实

建立健全学校的教学制度环境和管理机制。精品课程中涉及大量管理问题,甚至比精品课程建设还重要。首先,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使学校在制度框架下自觉地开展工作,以杜绝政策朝令夕改,因人设事的现象,以及官僚作风给教育教学实践带来的损害。在管理制度上,还要健全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完善部分规划、制度、配套措施。为了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本着“以人为本”及服务教师、有益学生的原则,努力创造出一个适宜教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打磨精品课程的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使管理制度逐步朝着制度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其次,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凡被立项的校级精品课程,学校要比照山东省的资助额度,拨付专项精品课建设经费,对于省级精品课程,除了省教育厅的资助经费外按1:1进行资金配套。同时,对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进行奖励和表彰。另外,还要建立多样化的评估标准。精品课程的评选应该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教育理念、教师水平。在具体的评价指标上,还应该根据学科的性质来确定。精品课程精在其特色上,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无疑会抹杀其特色。

6.教学科研,相辅相成

要处理好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离开了教学及其改革的需要,科研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研能够充实、深化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也能将科研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如严谨、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带入课程教学。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型院校往往也严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精品课程评价体系中对教师的科研水平虽有明确的规定,对发表的科研论文和开展的学术活动有量化标准,但是,对教学研究水平的考察还不够,教师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应该服务于教学,作为教学型本科院校更应该如此。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在有关奖励、晋升制度上,对教学的质和量做出硬性规定和要求。要采取多种措施,保障优秀教学成果能获得较高的受益,确保教师从事教学能够获得较好的待遇。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