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纪录片1000字观后感【优秀篇】

思而思学 2023-11-08 06:00:26

 长征纪录片1000字观后感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毛主席为红军题的一句诗,从中,我们便可体会到红军当时那艰苦的日子。红军整天生活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之中,面对下一个血肉横飞的人可能就是自己的时候,红军们选择的不是逃走或者投降,而是站到了更前面,以先锋的身份冲入敌人军中,英勇战斗,就算牺牲了,也为祖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党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转眼间,70年过去了,现在已经进入了新世纪,但人们还是忘不了红军,忘不了长征。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学校组织我们去观看了纪录片《长征》这部大型革命史诗和大型文献纪录片。

影片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王瑞姐夫英勇牺牲的片段。红军在飞夺泸定桥时,王瑞姐夫冲在前面,当先锋开路杀敌,王瑞则在后面用枪扫射作掩护,要知道,红军先锋可是在四条铁索做成的桥上冲啊,下面就是急流,要是掉下去的话,一定会没命的!先锋们小心翼翼地要从桥的这头趴着身体爬到桥那头,一边要小心敌人的子弹,一边要小心身体下的铁索,直取敌人死守的桥那边,才能使身后的大军通过。一些先锋被敌人的子弹击中牺牲了,余数不多的人依然勇往直前。随着“乒”的一声,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王瑞的姐夫,王瑞姐夫咬牙忍痛,用双手紧紧地抓住铁索,王瑞看到后万分焦急,想马上冲上前去拉住姐夫,因为姐夫现在是他在世上的唯一一个亲人了呀,但因为十分危险,战友们拦住了王瑞,王瑞的姐夫再也坚持不住了,双手松开一只,又松开一只,人掉入了江水之中……。影片断了一下,画面定格在王瑞姐夫掉入江水的情景处,看到这里,我心中涌起许多许多的感慨:一瑞的姐夫刚刚遭受到一个巨大的打击--------自己心爱的新婚妻子、王瑞的姐姐,在过彝区的时候被彝族人杀害了。经过这么大的打击,王瑞的姐夫没有被灾难痛苦打-倒,依然一心一意地投入革命,冲锋陷阵,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真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跟着毛主席走!”这句话是王瑞的父亲和他最敬重的连长说的,正是因为这句话,才使失去了所有亲人的王瑞重新站了起来,是毛主席的正确领导才让红军反败为胜。王瑞,虽然只是一个16岁的小孩,但他经历的却要比我们现在的同龄人多得多,16岁就已经在战场上杀敌为国,可以看出他是个爱国的孩子。比起现在,高科技时代的我们,那时的生活太苦了,但是现在的好日子都是象王瑞那样的革命先辈付出很多的牺牲才换来的,我们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现在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只有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将来才能为国争光!

70年光阴,跨越了两个世纪,长征已成历史,精神却永恒!我们要学习红军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热爱祖国的革命精神!

长征纪录片1000字观后感二

无论怎样都压抑不了心中的震撼,或者说是感动,心酸,这是一种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心情。长征,这震惊中外,举世皆无的两万五千里的军事长征,是中国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中国工农红军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剩长征途中,天上有敌人飞机轰炸,地下有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五岭、乌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险的阻隔,红军要战胜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仅身体要遭受超出人类种种极限才能忍受的痛苦,更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慢慢长征路,是血肉铸成的。

长征是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一曲悲壮的交响乐。

长征路上,硝烟弥漫,血肉模糊,再稚嫩的生命在这样的氛围中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熏陶。少年红军王瑞一家四口全都参加了长征,湘江之战的惨烈炮火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过彝区时失去了他的姐姐,姐夫牺牲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新结交的彝族战友达尔火捐躯于泸定城头,连长为了救他坠下悬崖。苦难与艰险刺痛并磨砺着少年的心,这是怎样的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又是怎样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经历?也许只有他才能真切的感受。

现在的我们,上网玩游戏通宵达旦,上课迟到,攀比炫耀等等。是的,或许我们觉得这样子很幸福,但这仅仅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扪心自问我们学到的知识有多少,心虚了吧。或许年轻的我们会迷途,会不知所措,就像红军当年那样不知往何走,但请不要轻言放弃,只有不动的目标最容易被找到,“学习时的痛苦是短暂的,学不到的痛苦才是终生的”,在我们这个最需要知识的时期浇灌的时候,或许为了将来的胜利我们要静静的沉寂、蓄势待发,但请不要怀疑自己的价值,往哪走,跟着走,跟着党走,用党先进的思想不断武装自己,承担起我们背负着铁的使命??振兴中华民族。当然我们不用流血也不用牺牲,但我们却要以铁的意志来要求自己,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继承和弘扬长征的精神,才能完成我们的使命。

长征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克服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的品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今我们生活在他们为我们创造下的和平年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让我们把《长征》的精神用到学习、生活中,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奋斗。

作为一名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迎来自己人生的“尽开颜”。

长征纪录片1000字观后感三

80年前,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3800多名官兵攻克河西走廊重镇高台,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不仅穿上了棉衣,还为驻守临泽的红军筹措了5000套新衣。

然而,1937年1月,敌人集中数万多兵力向驻守高台的红军发起疯狂进攻。红军指战员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激战。城里老百姓搬出家里所有能装沙土的箱柜、麻袋,帮红军垒筑防御工事。面对波涛般涌上来的敌人,弹x几乎耗尽的红军用石头砸,拿起大刀、木棒与敌人拼杀。就在敌军久攻不下准备撤退时,收编的民团里出了叛徒,敌军得知红军已无弹x,又集中力量疯狂反扑。红五军与敌人展开巷战,经8天7夜血战,终因敌众我寡,红五军3000多名将士捐躯,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也壮烈牺牲。

秋风萧瑟,白杨参天。肃穆的烈士陵园里,董振堂纪念亭的一副楹联令记者怦然心动:"宁都豪气千秋在,高台雄风万古传"。董振堂1931年领导"宁都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身经百战。血洒丝绸古道时,年仅42岁。

置身高台革命烈士陵园,记者感到了一种无法言说的震撼。河西走廊有一种特殊的杨树,折断枯枝截面上会出现褐色五角星。当地群众说,那是牺牲的红军将士化作的一颗颗红星。是啊,为了一种理想,为了一个信念,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在河西大地上书写出长征史上的悲壮一页,留下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千古悲歌。今天,那段历史虽然已经远去,但英雄史诗的主角,却越发鲜活地活在人们心间。

与董振堂纪念亭遥遥相对的,是杨克明纪念亭。在这里,纪念馆工作人员含泪向记者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杨克明烈士原名陶树臣,1931年化名杨克明,在川东组织游击队开展革命活动。红军长征到达川东后,他领导的游击队改编为红军,随后参加了长征。高台血战后,杨克明的妻子魏俊淑一直坚信爱人还活着,守候着丈夫惟一一张照片和离家前用过的红木书箱,苦苦企盼丈夫归来。直到1983年,组织上把烈士证书送到家里,魏俊淑才知道自己苦苦等待了近50年的亲人已经牺牲。

1985年8月17日,满头银发的魏俊淑带着儿孙从贵州千里迢迢来到高台革命烈士陵园祭奠亲人。"老人长跪在烈士纪念碑前,泪如雨下,在场的人都哭了。"纪念馆的同志说。

目睹魏俊淑捐献给纪念馆的红木书箱,记者感慨万千:什么是理想和信仰?烈士杨克明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告诉了我们。聆听高台血战的慷慨悲歌,我们需要真正的思考!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