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刚观后感体会范文

思而思学 2023-11-06 23:00:35

 1933年的恐怖/灾难片《金刚》轰动世界,不但是电影史上的里程碑,被美国电影学院列为最伟大的50部电影之一。它虽不是第一部怪兽电影,却是所有怪兽电影的祖师爷。 ( Lecture重点探讨的是这部电影背后文化的寓意还有当时的电影制作技术。)

不同的年代的人们对电影中的元素会有不一样的解读。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恐怖/灾难片的喜好,源于人类原始的恐惧心理和现实的社会焦虑。1933年《金刚》大获成功,很多人以为是赚了大萧条时期人们“逃避现实”心理的巨额利息。城市人对着城市这只欺压自己的巨兽,宁愿以一张门票的代价交换一种城市毁灭的想象并庆幸自己至少还活在世上的微薄福分,所以《金刚》在1933年提供的是一场释放生存焦虑的惊心动魄的逃亡游戏。 然而影片越到后来,观众越不觉得金刚可怕,到结尾高潮戏金刚坠下帝国大厦时,很多人却同情地哭了;死的金刚不再是令人恐惧的怪兽,反而是一种可怜的东西了。这就有些超出了一般恐怖/灾难片的格局,使得《金刚》变成了诸如言情片或文艺片那样的另外的东西。

金刚难逃一死。 一般都认为,其实是德勒姆所代表的人性的贪婪导致了金刚的惨死。猎奇制片人拍冒险电影不成,竟以不知从哪里搞来的毒气弹将金刚制服,运回大萧条时代的纽约城作现场展览,以实现百万富翁的美梦,因为金刚是“比全世界所有电影加起来还值钱的东西。” 没有德勒姆的的疯狂贪欲,金刚定不会被抓来纽约。是人的意志杀死了金刚。

另外的说法是城市杀死了金刚,是文明杀死了金刚。正如德勒姆在百老汇展出金刚时煞有介事的开场白所言,“在他的世界他是君王,但在文明世界他只是一个囚犯,一场满足我们好奇心的盛大表演。”丛林大王不再具有王者的力量,只能等待文明的射杀和坠身城市深渊的必然下场。这里电影可以说展现的是“现代”对“原始”,“文明”对“野蛮”的征服。用今天环保主义的词汇,《金刚》之死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肆无忌惮的破坏。

德勒姆导演和一伙白人船员们来到骷髅岛,看见土着黑人正在举行仪式,眼中露出发现猎物的兴奋和贪婪,毫无尊重土着的意思,偷偷转动摄影机要拍下这“我的妈呀真壮观的演出”。对于这些白人,任何其他文化中的神圣仪式、礼拜与庆典,都不过是一场百老汇的歌舞秀,神圣的程度只以票房的高低衡量,更何况这些土着进行的不过是些迷信的巫术献祭仪式,这些为西方科学和正统宗教所完全不齿的东西呢!他们来到一个遥远的骷髅岛偷拍电影,被土着发现后就声称自己是来“交朋友”的;他们带什么来交朋友的呢?摄影机、来福枪、毒气弹。当不得不退避土着时,德勒姆顶歪帽子、手插裤袋、打着唿哨的无赖相,实在是对殖民者和掠夺者的出神刻画。德勒姆导演要求船长跟他一起上岸的理由是什么?“跟那些鸟对话”。“要是他们不喜欢你给他们拍照呢?”“那你就明白我为什么带来几箱炸弹了吧?”他们知道,枪和炸弹的威力,可以解决土着人用迷信和坚固大门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有理由鄙视土着民族是野蛮愚昧落后的。

从地理大发现开始至1930年代末,全世界每个可以到达的地方都被西方探险者的足迹覆盖,而殖民者的足迹接踵而来。如果他们探索的只是知识的疆界,寻找的只是冒险的阅历,带回的只是希奇的纪念品和种种怪异的原始生活方式的图像,那也就罢了。甚至带回的只是香料象牙、黄金白银、珠宝钻石、(敦煌壁画、西周青铜器)……也就罢了。或者白人鄙视的只是远处某个赤道小岛上的一小撮土着,也就罢了。可他们从非洲把黑奴卖到了欧、美。这样我们就突然说到白人的种族主义,说到美国人的一根敏感神经了。

《金刚》骨子里面的种族主义容不下金刚。在美国,黑人从《金刚》感受到种族歧视的讯号,并不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鲜说法。事实是1933年《金刚》上映后,就有黑人集会抗议影片中潜伏着的种族歧视意识。 那个黑人土着酋长,要以六个自己的女人来交换金发女主角安,买卖不成,最后竟冒险绑架了她;就是说在那个土着黑人眼里,白种的金发女人比六个黑人妇女更有价值,更会讨金刚喜欢。 而金刚对这个献给自己的金发碧眼的新娘兴致勃勃,小心翼翼视为宝贝,豁出命来也要保护占有,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白的就是好的。

美国白人种族主义者一贯直白地把黑人描绘成低等人种或猿猴、猩猩一类动物,而黑人跟大猩猩是丛林近亲的观念在欧洲久已有之,欧洲人将黑人当作希奇动物来展览的事也有史可查,跟百老汇展览金刚区别不大。美国至今大行其道的通俗漫画将黑人画成猿猴模样依然相当有市场,《金刚》毋宁说是这一形象的最好例证,所以金刚来到美国的过程,正可看作美国贩运黑奴的那段黑暗历史的隐喻。电影末尾,当德勒姆一帮人终于将被缚的金刚弄上百老汇的舞台,人们交头接耳议论即将看到的世界第八奇迹时,一个女人听说是要看大猩猩,便很不屑地说,“哎呀,纽约的大猩猩难道还不够多吗?”这话指的当然是纽约大量的黑人。 片初,德勒姆为了找一个漂亮的女演员跟他一起出海冒险,被所有经纪人拒绝,因为人们不知道这冒险对于一个女演员意味着什么危险,德勒姆回答说:“在这个城市,今天晚上不知有多少女人要遭遇更大的危险。”这句话,我们今天听来可能只不过指的是大萧条年代的纽约混乱的治安。但对于1933年的美国观众,这句话提醒的是轰动全国的“斯考茨伯罗男孩”案,9个涉案黑人青年被控轮奸两个白人妇女,德勒姆这句台词,在美国白人集体意识中刺激起来的恐惧联想,毫无疑问会很快转移并潜伏到金刚的黑皮肤下面。如德勒姆所宣示那样,这次探险拍电影的目的,就是要找出这个“白人见所未见,非人非兽的怪物。”可不可以说,画里画外的金刚,就是专给白人看的呢? 既然南方黑人大量涌进北方的工厂出卖血汗,既然大萧条又让很多白人失了工作,既然城市被黑鬼弄得那么不安全,而他们还要进行“华盛顿饥饿大进军”(1931年12月),那么让那个抢了我们金发碧眼瘦弱美女的黑金刚大猩猩被机枪射杀、再重重地、高高地、壮观地粉身碎骨,大概也不为过吧,呵呵。呵呵。所以骷髅岛的黑金刚,在曼哈顿岛非死不可。

如果再补充修正,说这种杀死金刚的白人种族主义是以对黑人强烈的性欲的想象和恐惧为具体内容的,大概就会有人说是过度解读了。然而这才是整部电影核心的核心。影片中有一幕在后来电影审查制度实行后被剪掉,80年代又被恢复的片断,是金刚在自己洞窟里面摔死那只蛇状大蜥蜴后,走到洞窟的高处,面对大海和落日,发表宣言般地捶胸呼啸一番,然后朝美女走过。这时候一直尖叫的美女安?黛露吓得晕死了过。 金刚坐下来,一手抓起昏死的安,另一手轻轻撕下她的薄沙长裙,一片、一片地撕下,一面端详美女的脸和身体,一面好奇地打量撕下的布片。这时安苏醒了过来,又开始挣扎尖叫,金刚就用毛茸茸的粗大黑手指拨弄她的身体,还把手指放到鼻子前闻闻,鼻翼居然一扇一扇。电影史家罗伯特?布洛克评论这个片断说,“就算弗洛伊德从不存在,因为有了《金刚》,也有必要把他发明出来。”试想,弱女子安在面临怪兽和死亡的恐怖时没有昏死过,倒是金刚对世界宣告一番自己对美女的绝对拥有权后,她就昏死过了:比死亡更让她恐惧的,还能是什么呢?电影没有说,却刺激着观众的想象。

电影之初,导演德勒姆想要找一个女演员作为“恋爱兴趣点”,以便“获得双倍的票房”,即使不得不为此跟她结婚,也要找到这个女演员。当大副杰克发现了安,不耐烦地说“女人在船上只能惹麻烦”,而当德勒姆发现他对安的好感时,警告他“船上没有恋爱绯闻就已经够麻烦了”“再厉害的野兽遇到一张漂亮的脸也会立即软下来的”。这些场景无疑预告的是另外一个更厉害的野兽在一张漂亮的脸面前瘫软下来的故事走向。事实上,《金刚》中安的角色可说是一箭双雕,既是批判、也是利用好莱坞的色情策略,岂止是“恋爱兴趣点”可以了得,她在金刚手里没完没了的扭动,与其说是表演恐怖,不如说是展示性感。而金刚作为一只非肉食动物的大猩猩,对着一个金发美女产生了恋物癖般的固执占有欲, 不惜与各种跟它抢夺美女的诸多食肉猛兽拼死搏斗。

从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说,是文明社会压抑了人,自然欲望被加上了锁链和束缚;当这自然的欲望冲破社会规范的压制,它就会变成强大的破坏文明的力量。被毒气弹炸倒的金刚,无疑象征被文明压制了的人的低级、动物本能;爬在大楼的窗口外窥视睡梦中的白人女性的金刚,则是这种自然本能在梦魇中的形象;但照相机的闪光刺激了金刚,以为是炸弹在攻击自己心爱的宝贝,于是梦魇变成了现实,金刚挣脱了坚固的锁链。狂暴的金刚到处寻找安,正是美国白人对于黑人的恐惧想象:强壮、残忍、愚蠢,有时显得很温柔,但是对白种女性的欲火不可阻挡。人性中原始“恶”的巨大破坏力量,通过金刚这只大猩猩,就这样转移到了黑人身上。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不得不双倍地置金刚于死地。金刚破坏的不是抽象的人类社会的文明,而是具体的美国白人社会的文明。黑人电影批评家们很早就指出,金刚电影在将黑人男性进行“性妖魔化”方面,起了绝对的推动作用。

学者们在研究刺激这种想象发生的历史-社会-经济因素时,认为除了基督教传统将黑色等同于道德堕落和罪恶,将白色等同于纯洁高尚这种历史原因以外,白人感受到的黑人在就业上的竞争威胁到了他们作为家庭经济安全保障者的地位,促成白人为?卫“男人尊严”而以白人女性保护者的姿态来与想象中的“凶残黑鬼”对峙。保护白人女性不受黑人的侵犯曾是白人种族主义拯救“白人文明”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白种女性恐惧黑人、哪怕被看一眼也会觉得受到凌辱的歇斯底里症的来源。那些大量的对黑人性侵犯的不实指控都由此而来。这种将经济威胁转化想象成性威胁的编码方式,是电影种族主义的基本机制,所以说金刚抓着小鸡一样的金发女人在曼哈顿大街上疯狂破坏的场面所反映的大萧条时代的恐惧,应该说是主流世界的白人的恐惧,他们在南方涌来的大批黑人移民面前感到自己女人保护者的地位摇摇欲坠。杀死金刚,可以使白种男人重新获得雄性的自信;白人的文明不单是征服了一个黑鬼,更要紧的是赢回了本(该)属于自己的金发女人。电影里,当广播员说金刚爬上了帝国大厦时,一向自信傲慢的冒险家卡尔?德勒穆第一次气馁地摇摇头说“我们没办法了”,这时,正是杰克??美女安的合法(=白种)未婚夫,想出了用飞机攻击的策略(又一个雄性的符号!),终于再次救回了这个“恋爱兴趣点”。也就是说,白人终于战胜了黑人。难怪《King Kong》片名在德国,干脆被改为了《金刚与白种女人》。

金刚从帝国大厦爬上和掉下的画面,可能是全片中唯一的金刚不再显得巨大的场面;不但不大,在“雄伟庄严”的帝国大厦衬托下,金刚那黑黑的影子显得多么渺小,多么微不足道,让人想起“蚍蜉撼树”、“螳臂挡车”之类的成语,这也正是金刚爬上帝国大厦这场戏想传达的语义。可以说,电影《金刚》跟帝国大厦本身一样,是一个关于美利坚帝国坚不可摧的寓言。

但是毕竟,老《金刚》是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简洁流畅,特效微妙逼真,不带明确褒贬的叙述态度使得这部聪明的电影带着貌似简单的道理而广被接纳。对于《金刚》的广受欢迎和持久魅力,《纽约客》已故的着名影评人保琳?凯尔曾写道:“白人们有时候说金刚带着种族的耻辱,但我的黑人朋友们却一直喜欢金刚,把它幻想成是他们自己城市丛林里的猩猩-游击战士(gorilla-guerrilla):在自己的地盘称王,被用锁链带到美国,却力量强大,可以在城市最高处朝天发出反抗的怒吼,在倒下的地方溅起一片光荣。”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