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2000字

思而思学网 2024-01-13 11:44:06

人民的名义本剧对于反腐现状大尺度、深层次的描绘,可谓是前无“古人”,创下中国电视史纪录。

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2000字一

日前,《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播,本剧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反腐大片,也是十八大以来,直面政治生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类似纪实性的荧屏剧作,其影响力一度成为近期网络热议的焦点。据网络消息,目前,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平民百姓,或者是老中青群体,都表现出对此剧的极度热衷,成了追剧粉。那么,是什么让此剧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呢?结合该剧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有以下四种原因:

一是该剧直面腐败,与目前国家重拳反腐的时代背景高度契合;

二是该剧剧情以接近纪实的性质撕开了官场政治生态腐败的神秘面纱,让普通百姓看到了在反腐过程中触目惊心的现实性和严峻性;

三是剧中人物与现实中某些人物有共通性,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刻画人物都比较鲜活,贴近现实;

四是通过此剧,大家看到了国家反腐的决心,这样大尺度的近乎真实的把反腐内幕搬上荧屏,不隐瞒,不护短,充分说明国家反腐的决心和信心。

在该剧中,主要有三种腐败形式:一是官商相互勾结的腐败;二是拉帮结派任人唯亲的腐败;三是官员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作为的腐败。在这三种腐败形式里,我们看到了它的普遍性和现实性,可以说,剧中的腐败现象离我们并不遥远,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示。那么针对以上三种形式的腐败,我们要怎样加以预防呢?

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剧中的山水集团与官员勾结,分红持股,以不法手段侵吞国有资产,这就涉及到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及股份持有问题,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国家公务人员,严禁在民营及其它营利性企业投资入股。因此,我们的官员和权利部门在组织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要防止投标单位以各种形式拉拢腐蚀分管工程项目的主管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更不能投资持股,要严格按照相关审核、审批程序,力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力求工程建设项目质优化,切不可因私利或一时贪念掉入腐败漩涡;

其次,在人事任用上,切不可任人唯亲,甚至把自己的亲戚亲信违规安排在重要岗位。应严格按照干部人事任用制度,重考察、重品德、重能力,把真正能做实事、具有优良品行的优秀人才推荐到合适岗位,而不能任人唯亲,更不能拉帮结派搞小团伙主义;

第三,在工作作风上,不养闲人,不养不作为的人。在《人民的名义》中,汉东省委书记沙瑞金说,官员的庸政懒政,工作不作为也是一种腐败,甚至比贪官的性质还严重!比如,剧中光明区区长孙连成,认为在仕途上没有了进步的可能,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于是在工作上拖沓,在态度上怠慢,只想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无效率无成绩可言,对群众需求漠不关心,对领导安排应付推萎。这样的干部,在现实中不在少数,是真正的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种现象,必定会影响到群众对干部的看法,必定会阻碍一个单位或者一个部门的正常发展和工作运行,也必定会上行下效,带坏和影响其周围的干部庸政懒政。

《人民的名义》虽然是一部创作剧,但其创作来源于社会现实,它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反腐脉搏和人民心声,彰显了正义的力量,对社会清明、政治生态的坚守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各级干部要引以为戒,加强工作作风转变,在其位谋其政,真正把广大民众的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工作中勤政、务实、创新、增效,做一名经得起打磨、经得起考验、有所作为的干部。

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2000字二

反腐从来都不仅仅是中纪委的事,如何扩大公众参与监督,通过广泛的社会监督夯实反腐基础,收拾世道人心,形成反腐合力,改变政治生态,本来就是反腐的重要路径。

正在热播的年度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成了这个清明节社交媒体最热的话题之一,并引发年轻人纷纷“追剧”。这部被业界誉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无论是人物设定、背景格局还是社会深度,较以往作品都有重要突破,反面角色的人物设定更是突破以往尺度直至副国级。

其实,与现实生活中波涛汹涌的贪腐案相比,剧中的“反角”级别、官场厮杀、利益输送等等,并不特别新鲜,似乎也很难拽得住观众。此剧编剧周梅森此前就曾说过,“公布出来的腐败案件的广度、深度远远超出了作家的想象,生活远远走到作家艺术想象的前面去了。”

既如此,《人民的名义》为何还能成功地成为话题中心并引领舆论?

这一方面与艺术产品的“公共性”有关。一部反腐剧一旦播出,评价、衡量它的尺度,就不再是单向的剧情展示、价值输出了,而是必须要经由观众的互动才能完成“共谋”。剧中的情境与观众的体验相遇、碰撞,会有触动、有衍生、有想象,进而共同完成对作品的形象塑造与价值诠释。能不能找到一个契合点,能不能让民众的心声与作品产生共鸣,本来就是检验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以往的案情披露固然触目惊心,但贪钱几何、房产几处、情妇若干,以及心路历程等等,往往只是结果的呈现,没有丰富的细节,缺乏过程的展现。而电视剧则不同,不只有血有肉、有内在逻辑,观众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而参与其中。也因此,往往有着更大的教育、感化意义。而这,也是判决书或庭审实录区别于艺术作品的根源所在。

另一方面,也与社会公众对现实反腐的深刻期许有关。尽管《人民的名义》只是一部非写实的电视剧,但因为反映的是反腐这一公众高度关注的题材,其所承载的是人民长久以来的不平、不满,甚至还被人赋予“改变国家”的殷切期许,因此也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某种现实“代入感”。毕竟,至少十多年来,如此贴近现实的反腐剧已经基本看不到了。

这也难怪,人们不只一一“还原”剧中角色,为其找“原型”,还“碎碎念”剧中台词,以为“尺度大”的佐证。比如,剧中贪官侯德汉被检察官侯亮平反驳:“你这种人,就是专门用来对不起人民的!”又如,剧中省委书记沙瑞金说某贪官:“科学家的名字一个都叫不出,再偏远的女干部的乳名都知道,每天晚上都跟女干部喝酒,总要喝倒几个。”还有,剧中省委副书记高育良说:“中国目前的政治生态,就是一把手,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力。”等等。

这些台词,尽管均有特定的情境,但却往往在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一切尽在不言中。并不是反腐剧的言论尺度大,而是贪官的行为太出格、太戏剧化了。

事实上,反腐从来都不仅仅是中纪委的事,如何扩大公众参与监督,通过广泛的社会监督夯实反腐基础,收拾世道人心,形成反腐合力,改变政治生态,本来就是反腐的重要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的名义》就是这样一部收拾人心、凝聚共识、推进改革的上乘之作。

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2000字三

通过真实的反腐题材让正义震撼人心。该剧中不少内容取材于真实案件,形象反映了我国当前反腐工作的高压态势。剧中涉及贪腐官员官至高层,一个大省“半壁江山”都陷入贪腐。这种源于真实题材的提炼,甚至让有的演员担心剧本会过审不了。然而,这恰恰也是这部电视剧的独特魅力所在。导演说:“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大时代、大制作、大力度,必然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该剧很好地体现了我们敢于曝光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充分证明了党在反腐斗争中的坚定决心和高度自信,大气磅礴,正气凛然,让人振奋。

通过精彩的情节让正义震撼人心。看该剧,人们感悟到的是正义的力量,阳光的精神,正气的浩然。《人民的名义》讲述了由大风厂拆迁事件牵扯出来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剧中80多岁的老革命陈岩石举着骨头当火把,为大风厂工人挺身而出那一幕感动了无数观众。这就是正义的化身,这就是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风骨。他们是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正气,勇于担当勇于奉献的使者。他们身上的正义精神传承昨天,启迪今天,当然会震撼观众。

通过精湛的表演功力让正义震撼人心。陈岩石回忆革命史,一句为激情燃烧的岁月骄傲,击中全民泪点,“剧中所有的艺术家,要的真心好!尤其是白志迪老爷子(陈岩石的扮演者),我眼眶都湿润了!”“听陈岩石讲历史真给我听哭了,那样纯粹的理想和信仰真让人打心眼里尊敬。”在这里,演员的表演功力发挥到了极致,表演功力与正义精神融合、升华,塑造出了观众心中的那个最好形象,演员演到了观众的心坎上。

通过精彩的语言让正义震撼人心。“坦率地说我们一些干部,其素质已经远低于一般国民的素质了”,这是义正词严之言;“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人民币服务的”,这是正气浩然的语言;“你大把大把捞黑钱的时候,怎么没想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现在出事了,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中国农民那么倒霉,有你这么个坏儿子”,这是一针见血的批评语言。仔细研究该剧,你会发现那些老百姓心中想口中说的语言在演员那里,信口拈来,通过语言提升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人民的名义》的横空出世,为国产正剧如何体现主旋律,如何昂扬正气树立了一个标杆。同时,这部剧作在观众中的火热也再次证明,人间正道是沧桑。每个群众的内心深处都有对正义的呼唤,每一个观众都崇尚正义,都期盼正气。电视剧也只有在正义正气的道路上才能赢得观众,强力圈粉。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