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作文【汇总】

思而思学 2023-11-07 22:29:02

《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我期待了很久,对于主角-阿米尔?汗大家最熟悉最记忆深刻的《三傻大闹好莱坞》里的表演,表演出色到位,并且电影反映的是应试教育问题,而《摔跤吧,爸爸》反映的是印度重男轻女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作文,欢迎阅读!

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作文(一)

《摔跤吧,爸爸》讲的是印度一个全国摔跤冠军爸爸,毕生的梦想就是为国争光,站到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然而他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希望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为印度赢得世界级金牌。不料命运捉弄让他生了四个女儿,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女儿有摔跤的天赋,于是开始训练女儿摔跤,努力使女儿变成世界级的摔跤手。在男权社会的印度女孩子练习摔跤,引来了全村人的讥讽和嘲笑,吉塔姐妹俩也受到了同学们的冷嘲热讽,他们排除所有的困难,最终,女儿终于达成了爸爸的梦想。

这部片子中的爸爸,褒贬不一,很多人认为爸爸过于专治,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把愿望强加于女儿身上,并对女儿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训练,有观众甚至认为这是一部家庭暴力片。可是我却不认同这个观点。

我们在羡慕郎朗高超的琴艺、某某又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同时,只看到了他们的光鲜,殊不知背后他们同样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努力。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玩耍,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天天坐在琴凳上练琴,如果没有家长的严格要求,哪来的成功。所谓的天赋和神童,那只是传说而已,再大的天赋,再神奇的神童,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永远都要记住“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

小的时候,我们往往责怪父母,管的太严,管的太宽,可是长大后,往往会感谢自己的严父厉母。影片中的女儿开始也对爸爸充满了抱怨和不解,当大女儿吉塔取得全国冠军离开爸爸,前往国家体育学院学习之后,脱离了爸爸的管理,她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甚至不屑于爸爸的教学方式,最终在世界赛中完败。她懊悔的同时开始理解爸爸,在拨通爸爸电话的那一刻,她泣不成声,电话那头的爸爸也泪流满面,而荧屏前的观众更是热泪盈眶。

觉悟之后的吉塔,再一次开始按照爸爸的指导刻苦训练,最终,终于在父亲的不懈教导下站在了世界最高领奖台上。那一刻,爸爸的一句“你是我的骄傲”,再一次把剧情推向高潮。

一部主色调本该暖心、幽默、励志的片子,除了影片本该有的特色外,却几度让人有落泪的冲动。面对质疑,父亲不为外界所扰,坚持给姐妹俩训练时的伟岸形象出现时;为去除长发干扰,清晨减掉姐妹俩作为女性特征的长发,剪动、发落,吉塔绝望落泪时;在只有男孩的摔跤场,经过恶斗取得胜利,裁判举起已是灰头土脸的吉塔的手臂时;在为女儿与体制内国家体校的不公进行抗争,父亲含泪举起并一页页翻过悉心珍藏的女儿所取得的荣誉时。太多让人因爱而产生感动的片断不能一一历数。

影片快结束时,父女对话的场景,揭示了影片的主旨。在决赛的前一晚,父亲对吉塔说,只有你取得了胜利,你才将作为榜样被人们永远记住,你才能通过自己改变印度所有本来注定要与锅碗瓢盆,相夫教子过一生女孩儿的命运!这一番话,再一次触动了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又让人热泪盈眶!

用爱心、努力和热情去浇灌希望。当结尾振奋人心且欢快的音乐响起时,我还沉浸在那个真实励志的故事中不忍离场。

一部好剧,推荐你去看,定会不负期待!

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作文(二)

《摔跤吧,爸爸》讲述了一位只获得全国冠军却梦想着夺取世界冠军的摔跤手历尽千辛万苦将女儿培养成了世界冠军的故事。可以说,这个冠军实在来之不易。

首先要面对命运的捉弄。摔跤手希望生下儿子实现自己的梦想,妻子却偏偏接连生下了四个女儿。当这位父亲几乎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自己的两个女儿竟然有着摔跤的天赋。那是在一次跟男孩的打架中大获全胜表现出来的。作为摔跤手的父亲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忽然间,几乎要放弃的梦想之火重新点燃。于是他跟妻子商量,决定在一年的时间里把女儿培养成摔跤手。只要不放弃梦想,就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第二要面对世俗的挑战。在印度,女子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并且在当地从来没有人让女儿去练习摔跤。这位父亲的决定受到了那么多人的异样的眼光、不理解和嘲弄。就是被迫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跑步练体能的两个女儿也不能理解父亲,她们用各种各样的反抗表达着对父亲这一“错误”决定的不满。直到这两位女孩去参加闺蜜的婚礼时,闺蜜说自己从小就不被父亲疼爱,十四岁连新郎的面都没有见过就被嫁了人,随后就只能淹没在柴米油盐相夫教子的琐碎之中,言谈之中对两位女孩充满了羡慕。两位女孩在这一瞬间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又开始早上五点钟起床,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训练之中。

第三要面对体制和环境的制约。当他去向有关部门为女儿争取进一步训练所需的经费时,受到了怠慢和推诿,结果连买一个垫子的钱都争取不到。这使他明白了,印度体育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有关部门的不作为造成的。没有条件他就自己创造条件。将床垫代替摔跤垫用,用赛场示意图代替赛场。当大女儿进入印度国家体育学院后,尽管他对学院教练的训练有着担心,又不得不很大程度地屈从于这种体制。当女儿在学院教练的“科学”训练之下,摔跤水平不进反退之际,这位父亲再一次挺身而出。毅然决然地赶到女儿所在的城市陪练。没房住就租,没饭吃就做,没时间就早起,不让出就翻墙。最难对付的是那个能力有限还异常固执的学院教练,他坚定不移地要那个大女儿按照他的训练要求来做,甚至不惜以要求学校开除这两个女儿来维护自己的所谓尊严。于是这位父亲只好把当面的指导变成用电话、用视频来指导。没有比无知更可怕的东西,若有,那就一定是无知还要固执地坚持!那位学院教练无疑就是这样的可怕的人的代表,思想固执愚昧无知而不自知。

第四要面对科学而专业的稀缺。有梦想固然可贵,能坚持更是难得,但若父亲不是摔跤手,或者虽是摔跤手却水平能力有限,那大女儿也是绝不可能获得世界冠军的!女儿的优势在于进攻,教练却让她更多防守。在跟不同的对手较量时,战略战术也是不一样的。世界冠军绝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式人物所能培养出来的。也不是期盼空中掉下大馅饼的人可以期盼出来的!当然也不是吃斋念佛的人祷告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练出来的,点点滴滴磨出来的,是苦干实干加巧干干出来的!父亲非常了解女儿的优势和不足,能够给以最科学的指导,能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帮女儿那是实实在在很有效果地帮!在最后的决赛前,女儿向父亲请教时,父亲则出乎意料地要求女儿多用守势,让对方无懈可击,在对手焦躁不安时抓住破绽击败对手。尤其是给女儿进行的心理辅导最是难得。他告诉女儿说,你是给印度千千万万的女孩做榜样的,使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一种不一样的活法。当女儿在高强度而又科学的训练之后具备了相当的实力之后,精神的力量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具备实力并且被注入了精神力量的女儿,尽管在赛场上因看不到父亲的身影而状态不稳,但最终还是因着父亲平时的训练和训导而实现了最后22秒的逆袭!逆袭不是神话,而是实力和意志!

第五要面对自我的超越和突破。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成功除了要面对外界的种种挑战,更要面对自我的挑战。两位女儿由不理解父亲到理解父亲实现了一次认识上的突破。而大女儿又由前期在父亲科学训练之下一帆风顺到在学院蹩脚教练的训练之下节节败退中实现了如何直面挫折的突破。父亲总是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给女儿提供最有力支撑的那个人。但父亲的影响毕竟只是外力,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在的动力。有人说,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生命。生命的奇迹离不开合适的外部条件,但再合适的外部条件也一定需要通过内因的变化发挥作用。

总体来看,影片中大女儿能够夺得世界冠军,实在是一个奇迹。奇迹是什么?奇迹就是把人们都认为绝不可能做成的事情做成了!一次次地突破和超越,稍有疏忽便可能半途而废,甚至前功尽弃!金牌的背后是满满的汗水和泪水,是人生的一次次洗礼和升华,也恰恰是最容易被鲜花和掌声遮掩的东西。

天下哪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古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往往是固定思维影响下的一种阶层固化。父母是龙是凤,子女往往也容易成龙成凤。最不容易的是“鸡窝里飞出金凤凰”,奇迹和逆袭往往指的就是这一种情况。把大家都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变成现实。父母要面对多少挑战,付出多少心血,流过多少汗水和泪水,只有那些真正培养出“冠军”的人自己才心知肚明。旁观者永远只是旁观者,是那些为他人的胜利和成功送上掌声和鲜花,却永远无法享受别人送给他的掌声和鲜花的那种喜悦和欣慰。作为父母,是要做一个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积极参与者、大力支持者、强力推动者,还是一个只会打击、嘲笑、挖苦、讽刺的旁观者,实在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作文(三)

《摔跤吧!爸爸》在大陆上映后所迅速蹿红的情况,可以说和《摔爸》故事一样励志了:

影片取材于真实故事,印度一位男子曾是国家男子摔跤冠军,但因为家境所迫和国家情况,他没能参与到世界级的大赛中,回到乡下奔波劳碌。人到中年的他意外发现女儿身上遗传了摔跤的惊人天赋,看到世界冠军希望的他,决定不能让女儿的天赋浪费,像其他女孩一样只能十几岁出嫁,洗衣做饭过一生 。

再三考虑后,他按照摔跤手的标准训练两个女儿:换掉裙子 、剪掉长发、练习摔跤,即便穷困艰苦的家庭条件和全村人的嘲笑,他依然强制要求女儿练习摔跤一年。一年后,女儿们选择继续训练,最终相继成为了国际赛事的冠军,印度女子摔跤史上最成功的人物。

(影片介绍部分摘自豆瓣)

月5日,《摔爸》与《银护2》同期上映。前者的排片不到后者的三分之一,票房则是不到后者的六分之一。

5月8日,《摔爸》的排片占比上涨到《银护2》的五分之二左右,票房则达到了其五分之三,上座率更是两倍于《银护2》。

豆瓣上的评分,它从8.8上升至9.3,以这个速度与口碑,他进入以《肖申克的救赎》为榜首、《三傻大闹宝莱坞》位居第12的豆瓣电影TOP250榜单只是时间问题。同时,大量指责这部影片为“男权”、“父权”代言的声音频出,拥护这部电影是“女性”“女权”的声音亦存在。

在全国使用最广泛的的猫眼电影APP上,观众评分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8,专业评分也达到了8.2。在向来因苛刻饱受诟病的影评人面前,它似乎也锁定了年度榜单前列的席位。与此同时,关于影片价值观的讨论掀起了一波对之前观点的逆潮:越来越多的人提出,要用“印度国情”来衡量作品,“不要用三观绑架作品”,“被白左洗脑”等等。

影片上映之后,大家好像最关心的问题是这些:

这部电影是“男权癌”吗?

这位父亲有什么资格让女儿练摔跤来成就他的金牌梦?

这个电影是否表面上呼吁男女平等,实则是在讨好男性观众,呼唤“父权”?

而非这个电影的质量怎么样。可能是因为这个片的优缺点都摆在明面上,引发争议的空间不大。问题基本上出在剧作中的人物设定和情节转折过度戏剧化上,但又能相对地被这个剧本的节奏感和完成度遮掩掉一些,而制作和表演则在宝莱坞的工业体系下还是相当成熟的。

其实于我而言,并不觉得去死磕三观有什么意思。看到网上大家那么热火朝天的吵三观,总会觉得大部分职业运动员、音乐家,“小时候也离不开痛苦两字吧”,但每个人总有自己的路要走。换句话说,如果把“体育”这两个字换成“读书”,一个拿了读书冠军父亲看到自己女儿有读书天赋所以逼迫她“学习改变命运”,会不会听起来就没那么三观不正?

所以指责这部电影三观的意见,虽说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但也确实存在“何不食肉糜”的一面。如果不考虑不同文化地域差异下,个体在现实局限里的命运,批判也只不过是隔空喊口号,况且并不只是印度这么一个南亚国家,整个亚洲很多地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相当严重

另外,我反而觉得这个电影敢于去塑造这样的一个父亲形象,心态蛮做好的。毕竟这种塑造本身就是一种揭露:揭露印度家庭和印度社会各方面的局限,揭露印度政府不重视基础体育教育(没钱)、只在乎形象工程,同时也有对印度乡村中民风民俗和男性/女性间的不平等的揭露。

至于对一些诸如“影片用侄子视角是更好地服务男性”、“最后比赛父亲没到现场女儿却还是想到他,这是种父权至上的表现” 之类的读解,也感觉没有太多必要,因为这些在我眼中就是很类型片的剧作处理方式,用来更好地来和观众做共情之类的,况且这本片子就是个用主旋律体育竞技题材做衣的父女家庭庶民剧。之所以引发争议,则可能是因为家庭关系与体育竞技两个方向重叠的部分不太对很多人的胃口。不然无论单独拆解哪个方向,这部电影都做出了一套相当饱满、工整的套路。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