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还需自身硬第一集的观后感精选【二篇】

思而思学 2023-11-14 23:36:11

 【导语】: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严防“灯下黑”、以担当诠释忠诚,这是纪检监察部门2017年开始的第一部大片,也表现了中纪委对于从严治党的重视程度,那么,观看完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提供“打铁还需自身硬第一集”,欢迎阅读与分享。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思而学教育网的栏目!

【打铁还需自身硬第一集】一:

昨天晚上观看了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第一集,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是对从严管党,从严治党的又一诠释。特别是在以前党员干部心里一直都认为没人管的纪检干部也成立了专门的监督机构。看完之后,心中感慨万千,做为学校最基层的纪检监督员,感到心里的担子又沉了几分,在此,感想如下:

党中央高度重视纪检干部队伍建设,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提出,要解决好谁来监督纪委的问题,三次全会上强调严防“灯下黑”,五次全会上要求清理好门户。

中央纪委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研读党章入手,找准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职责定位,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做党章的忠实执行者和坚决捍卫者。然而,在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下,纪检监察系统也非净土,面临同样严峻复杂的形势。广东省政协原主席、省纪委原书记朱明国,中央纪委第四纪检监察室原主任魏健,第六纪检监察室原副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罗凯,第十二纪检监察室原处长申英等少数纪检监察干部,没能经受住腐蚀与反腐蚀的考验,由执纪监督者蜕变为腐败分子,教训深刻。

1 监督执纪者在作风和纪律上偏出一尺,反腐败工作离中央要求就会偏出一丈,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肩负着党的信任和人民的期盼,承担着维护党章、党规、党纪的重要职责,自身更要过硬。王岐山同志指出,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监督别人首先要自己过硬,己不正,焉能正人?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干部要心存敬畏和戒惧,增强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及时发现问题,坚决防止“灯下黑”。用铁的纪律打造全党信任、人民信赖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从事监督执纪的这支队伍,如果在作风和纪律上偏出一尺,反腐败工作离中央的要求就会偏出一丈。近年来,一系列纪检干部违纪案件的发生,充分印证了提出谁来监督纪委这一问题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之后,绝大多数纪检监察干部认真履行职责,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贡献,纪检监察机关的影响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大提升。但也正是这种影响力,让一些纪检干部成为了被围猎的重点对象。纪检干部如果滥用手中的监督执纪权,带来的危害会比一般干部更甚。

2 设立干部监督室,手电筒照别人也照自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把加强自我监督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3月,中央纪委成立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这个部门的职能,就是专门监督自己人。目前,除了中央纪委,所有省一级纪委、大多数市一级纪委都已经设立了干部监督室,县一级纪委已经做到有专人来负责内部监督。中央纪委明确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一旦发现问题线索,无论涉及到哪一级干部,有案必查、绝不姑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机关谈话函询218人,组织调整21人,立案查处17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共谈话函询5000人次,组织处理2100余人,处分7500人。这些数据印证着谁来监督纪委命题的必要性,也显示了中央纪委不回避问题、清理门户的决心。

“设立干部监督室,把手电筒不但要照别人,也照自己。眼光向内、刀刃向内,对象就是监督自己人。”

“纪检系统的干部,原来都觉得到了纪委就进了保险箱,不会有人管。所以现在通过成立这样的机构,实实在在地查处的动作,实际上就让纪委的干部切实感受到现在是有人管、受监督。”

3 信念坚定、坚守理想, 是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主流

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并向社会曝光,恰恰表明了我们打造过硬队伍的一种决心,也是一种自信。相对于极极少数的违纪违法分子,广大纪检监察干部信念坚定、坚守理想,这是这支队伍的主流。

优秀纪检干部,在每个时代都是纪检队伍真正的脊梁!

【打铁还需自身硬第一集】二:

中纪委的三集系列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央视一套黄金档上映,1月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社论:《净化政治生态,巩固“不敢腐”氛围》,而1月6日,就是本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召开的日子,毫无疑问,这部纪录片就是全会的先声。《打铁还需自身硬》,镜头全部聚焦在纪检监察系统,讲述十八大以来,纪委系统在“清理门户”方面所做的工作。

第一集的三位主人公,魏健、罗凯、朱明国,他们都曾经在纪委系统担任过重要职务,魏健还曾参与查办薄熙来案等等重大案件。镜头给到他们昔日的风光,又记录下他们锒铛入狱的情景,画面切换之间,恍如隔世。影片中,他们各自道出了腐败背后的心路历程,发人深省。

朱明国落马,是由广东化州市原纪委书记陈重光的落马牵出。陈重光倒也很坦诚,描述了自己不停跑官买官的过程。比如,他想搭上朱明国,怎么弄?“打听到他每年清明都会回海南老家扫墓”,于是“每年清明都去看他”,“有时候50万、有时候100万地送”。通过朱,陈如愿以偿地从茂名监察局副局长的任上,调任化州市纪委书记。

朱明国点出了权力走向腐败的逻辑:“最后都是组织通过、组织决定、集体通过。但是谁先提?用人的提名权是最至关重要的,没人提名,你是进不了那个圈子的。当一把手35年,我的体会是,如果你一把手开口了,基本上没有人反对。”

魏健和罗凯,更善于给贪官和奸商拉皮条。比如,“有一个老板,涉及了一个股权纠纷的案件,就找到了魏健。然后魏健就把相关的材料,以他们室里的名义,就转给了所在那个省的纪委,请他们查办并且要结果,实际上是作为人家一项工作,就给人要求部署下去了”。

更多的时候,他们习惯于给地方官员打招呼,让其在“提职晋升、安排工作、司法审判、工程项目等”方面给予帮助和便利。比如商人宋志远,因为想在四川上马项目,寻求政府帮助,就找到了魏健。魏健呢?拿起红机给李春城打了个电话,请他关照。两三天之后,项目所在地的县委书记打电话给宋志远,言语颇带责怪:“老宋,你这个项目我们不是在支持吗?你怎么找到北京去了?中纪委给省领导打电话说我们不支持。好了,我们会全力支持的。”

罗凯喜欢“组饭局”:“把别人请来,目的就是显示我们俩之间关系好,知道咱们的关系,他对你是不是会照顾?肯定会照顾的。至于怎么照顾?照顾什么?那就不是我的事儿了。”

关键的问题来了:纪委直接管辖的范围有限。那么,各级别各方面的官员为什么都要去买他们的帐?

笔者想到了一则中华往事,汉武帝时,划天下为十三部州,设十三部州刺史,秩六百石,专掌监察,各州两千石以下官员,都在监察范围内。由于对刺史本身缺乏监督,造成刺史利用手中权力干涉地方事务,贪权以自肥。汉末,刺史竟然统摄各地军政财权,地位煊赫,成了封疆大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纪委是查别人的,谁来监督纪委呢?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