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社会热点话题及素材范文

思而思学 2023-11-05 06:26:25

1、高考作文社会热点素材

“大别山师魂”汪金权

汪金权22年前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放弃留城工作机会,主动来到湖北蕲春山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在大山深处播洒希望的种子。22年来,汪金权扎根山区,坚守三尺讲台,倾心教书育人。虽然家境贫寒,他仍然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拿出10多万元,无私资助2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这位山村教师,以无私铸就了人间大爱,展示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伟大品格。

“寻人志愿者”沈浩

从安徽滁州一名普通的下岗工人,到一名寻人志愿者,沈浩,这位42岁的中年男人,自2001年创办“寻人启事网站”以来,靠着一个人、一双腿、一台电脑,在互联网与现实交织的寻人旅途上,先后走过24个省,行程30万公里,穿破50多双鞋,帮助800多个家庭重获团圆。如今,沈浩的寻人网站月访问量最高达50万人次,招募到一万多位寻亲志愿者,网友称他为“中国寻人第一人”。“当天下无骨肉分离者的那一天,我的网站就可以关闭了。”这不仅是沈浩的期待,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期待。

2、高考热点作文素材范文

“外婆”改成“姥姥”,“外甥”该改成什么

6月20日,有微博网友爆料称,上海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有网友找出去年上海市教委的答复:“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外婆”属方言。消息一出来,网友炸开了锅!

对此,多数网友给出的观点是,“姥姥”才是方言,而且按《辞海》解释,是北方方言,“外婆”才是标准的书面语。在我国历代习惯里,父系和母系一直分得非常清楚,古书里,凡是出现母系亲属,一般要在前面加一个“外”字,其解释为“外,远也”,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母亲相对于父亲这边,是属于外嫁而来。于是才有了外公、外婆,或者外祖父、外祖母这种称呼。

在中国历史文化典籍如《史记》、《汉书》中,对于母系一脉的表述均为“外家”,西汉末年最大的问题就是外戚把持朝政。倒是“姥姥”这种表述,在众多古书中几乎从未出现过,只有民间才会有这些称呼。

由此看,上海市教委的上述答复,该有多牵强,多么“其来无自”。依照上海市教委的逻辑,那么那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大概就像网友调侃的,该改为《姥姥的澎湖湾》了。

笔者感觉到的称呼习惯是,当称呼“姥姥”“奶奶”“姥爷”“爷爷”时,一般都是当面口头直接称呼,而“外婆”“外祖母”“祖母”“外公”“外祖父”“祖父”,一般是向第三方转述时的称谓,以及比口头称呼相对正规的书面语中使用。

但是,无论是称呼或写成“外婆”还是“姥姥”,都应该尊重地方用语习惯,因为地方性的东西往往才最具有民族性,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此,那年春晚节目上赵丽蓉的一句台词“我练,我练,我练你奶奶个纂儿”,才会让人捧腹。因为“……你奶奶个纂儿”,是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婆婆、老太太们常挂嘴边的口头禅。而强把“奶奶”改成“祖母”,味道就全变了。

所以,上海小学课本中擅自将“外婆”改成“姥姥”,以及给出的相关理由,都是不靠谱的。非要强制执行,大概就要把“祖母”一律改成“奶奶”,“外公”一律改成“姥爷”,甚至“外卖”都要改成“卖卖”。而“外甥”“外甥女”,又该改成什么呢?

学术造假、学术腐败危害无穷

“只要随便堆砌几万个文字,通过答辩,就能从‘博士生’摇身一变为‘博士’。这样的‘博士’到底价值几何?”日前,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吉德在评审一篇教育部抽检的博士论文后,发博客称该论文差到让他愤怒。陈吉德教授的“冲冠一怒”,暴露出的不仅仅是当前论文评审的诸多问题。

学位论文是一个人理论修养、知识水平、研究能力的综合体现,刻苦钻研、诚实守信是一个学者安身立命之本。如果像这样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用古人的话讲,那就真正是“斯文扫地”。须知,博士生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既是对学校师生负责,更是对一国学术能力、科研能力的保护。我国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目的就是要培养造就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挑起国家改革发展的大梁,如果都像这样腐蚀学术殿堂,连起码的学术准则都不要,连基本的学术要求都达不到,遑论破解“钱学森之问”。

学术是一面镜子,映照的是社会的生态和人们的心态。当人们都忙于巧夺浮名、急功近利,学术研究就不可能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氛围。当人们都忙于钻营讨巧、敷衍了事,真正的学术尊严就不可能得到尊重。当学术也被人们当作摆设来对待,甚至当作商品来交换,那么一个国家的原创力、创新力就会遭遇“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每一篇“问题论文”都是国家教育塔基上的一道“裂纹”,“裂纹”多了,学术大厦就会摇摇欲坠。

大学,曾是圣洁的象牙塔;博士,曾是众人仰望的泰山。然而,当他们遭遇“造假”,原有的美丽光环都褪了色。学术造假,甚于其他商品的造假;学术腐败,甚于其他领域的腐败,因为两者动摇了一个国家一各民族发展的科学根基,动摇了知识分子的良心。

3、勤俭节约写材料

1苏东坡:需要什么食物?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个美食家。他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

但是你不必为了喜欢美食而奢侈。东坡先生很好吃,但他吃得有节制。

他曾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什么是胃口的贫乏?每一次节俭也是珍惜幸福、延年益寿的一种方式。”胃口是无限的。只有懂得控制,才能珍惜幸福,延年益寿

他因“五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生活十分艰难。他绞尽脑汁,仔细算了一笔账:每个月的第一天,他拿出每月的生活费,分成30串,挂在屋梁上。每天早上,挑一根绳子用,如果还有剩下的,就把它放进一个大竹筒里招待客人。即使这样节俭地生活,苏轼仍然过着美好的生活。

正是因为习惯了简朴的生活,苏轼才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的跌宕起伏,有着“一滴水一辈子”的豁达胸怀。

2范仲淹:你只能忍受贫穷,这样才能避免灾难。

范仲淹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长大。他在应天学院读书时,一位同学朋友看到他的伙食太差,便让家人多带一顿饭,准备送给范仲淹。

范仲淹一再婉拒:“我已经习惯吃粥很多年了。如果我突然吃了你送我的美味,我就不能再吃粥了。我该怎么做?”

范仲淹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难。”

(一)、2022年高考热点话题作文经典人物事例

(二)、2022年高考热点话题作文素材摘抄整理

(三)、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以“车”话题怎么写_以“车”话题审题立意解读

(四)、2020年两会关于高考改革提案,全国两会对高考改革话题提案解读

(五)、全国两会关于高考改革提案话题,2020年两会高考改革提案解读

儿子范春仁结婚时,范仲淹已经身居高位,相当富裕。然而,当他听说儿子想用锦缎和丝绸装饰他的婚房时,他立即打电话给他教训他

“我家清纯节俭,安能用罗绮帘毁了我的家法。如果窗帘带进我家,我会在法庭上烧掉的。”

他的节俭家风可见一斑。

当范仲淹回首晚年的生活时,他曾留下一句话:“我一生经历了许多烦恼,但我只能忍受贫穷,所以我可以避免不幸。”这句话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