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学习黄大发事迹心得体会【优秀篇】

思而思学网 2023-12-06 22:30:04

“当代愚公”黄大发之所以成为“时代楷模”,靠得是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和愚公移山的豪情壮志。以下小编整理了学习黄大发事迹的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习黄大发事迹心得体会1:

一个当时年仅20多岁的农村大队长,带着数百个村民,钢钎凿、风钻敲,前后历经30余年,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10公里的“天渠”。这条“天渠”成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创造了敢叫日月换新颜的奇迹,也成为共产党员的一面鲜艳旗帜,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底色。

“天渠”精神是新愚公精神的最好诠释,是新长征精神的最好演绎,是脱贫攻坚的澎湃力量,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生动实践。

“天渠”精神是不怕困难的信心。“修不好我把名字倒过来写,我拿党籍来作保证,我拿命来换!”作为共产党员说出这样的话,就是敢与大山较劲,能主动担当,为百姓鼓舞,带领大家一起干。“人心齐,泰山移”,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和他走到了一块,心在一起是团队,有了更多像黄大发的群众不怕困难才创造了这么一个奇迹。各行各业都需要黄大发精神,想方设法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千方百计胜利一定属于奋斗者。

“天渠”精神是艰苦奋斗的传奇。“早上出门,提一罐包沙饭,中午捡点刺刺草草点火烧热,囫囵吞下去,渴了就舀两碗河水……有的干脆就睡在石窝里,看星星眨眼,等日出天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黄大发正是把艰苦奋斗的精神写得淋漓尽致,我们不管走多远,都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即使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我们也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平凡处着手。在单位节约一张纸,一度电;在生活中践行光盘行动,绿色出行;在家里注重家教、家风,勤俭节约。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很小很小,但十多亿就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力量。

“天渠”精神是攻坚克难的力量。“不懂技术,测量仅靠竖起竹竿,两边人用眼睛瞄;缺乏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作数;没有工具,操起锤子钢钎靠蛮力凿;没有导洪沟,沟渠不盖板,洪水一来,本来脆弱的沟渠被冲得稀巴烂……”当我们熟知黄大发的事迹后,可以想象,在缺资金、缺技术的情况下需要克服多少困难,多大的毅力才能坚持下来,还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但他都冲锋在前。我们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与这条“天渠”相比之下,都“微不足道”。当然,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我们正在攻坚拔寨,啃硬骨头,在面临重重困难时一定要想办法,多思考,实干加巧干,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天渠”精神是永不退缩的坚强。有几次,黄大发几乎与死神擦肩而过……几十年的修渠,饱尝人间酸甜苦辣,历尽世事艰辛曲折,他从不退缩,他百折不挠,长风破浪会有时,在这场斗争中,他越战越勇,克服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生活有时就是造化弄人,正是他锲而不舍才凝聚了“天渠”精神,正是他几十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让百姓有了“生命渠”,有了“希望渠”,有了“致富渠”。

信仰是力量之泉。“天渠”精神就是贵州精神的生动教材,走好新长征需要发扬“天渠”精神,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需要发扬“天渠”精神,让我们用心去体会,用行动说话,做好本职工作,助力脱贫攻坚,为家乡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共同迎来属于我们的幸福生活。

学习黄大发事迹心得体会2:

黄大发团结支部一班人,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多年,硬是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使当地粮食产量从6万斤增长到近百万斤,从这位“时代楷模”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愚公”的风范,看到了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看到了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力,同时也看到了一位基层劳动者的风采。

像黄大发那样做一个始终胸怀建设美好家园梦想的劳动者。黄大发是山村基层劳动者中的一员,既像其他普遍的庄稼人一样甘于默默无闻地扎根深山过着平凡生活,又不甘心安于现状守着穷山恶水过一辈子,把满腔的追梦热情化作无比强大的动力,带领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战天斗地,几十年如一日不懈怠、不气馁、不言弃,以顽强的毅力和执著一步一个脚印地改造昔日穷山沟。打脱贫攻坚硬仗,就需要更多像黄大发这样的劳动者“领头雁”。

像黄大发那样做一个善于用勤劳和智慧改变命运的劳动者。修渠引水就是他善于抓突破口、抓主要矛盾发展山区农业智慧的集中体现,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同样显示出他不满足于种呆田,在恶劣自然环境面前,既不盲目蛮干、又不听天由命的智慧。脱贫攻坚、致富奔小康,正需要像黄大发这样头脑活络、思路活跃的领头者,发动群众群策群力,苦干加巧干,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拔掉穷根,创造富裕、美好的生活。

像黄大发那样做一个有理想、富担当、讲奉献的劳动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基层支部书记,黄大发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和追求,当群众主心骨、体现应有的先进性。他坚守初心、坚定理想,咬定目标不放松,不达目的誓不休,自力更生、豁达乐观、忘我拼搏、无私奉献,赢得群众信赖进而凝聚起愚公移山的强大合力,用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打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仗,无疑呼唤更多黄大发这样的时代楷模和劳动者典范。

学习黄大发事迹心得体会3:

80岁高龄的的共产党员,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原支书黄大发带领全村群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历时36年之久,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主渠7200米,支渠2200米的生命之渠。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干部,黄大发同志有信仰、有信念,并且始终把信仰和信念付诸于行动,黄大发同志有作为、有担当,甘于奉献,大公无私,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在了这条“红旗渠”上。他心里装着老百姓,这是他为之奋斗的动力。

干部当学黄大发,学习黄大发同志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理想信念是我们前进动力的源泉,黄大发常用“党员身份”做担保,这是他铁一般的誓言,党员干部都应该像黄大发这样,少争权利,多担责任。黄大发一生践行党的事业,为民拼搏,从不向组织提要求,只在年老时提出“去省委大院看看”的请求,这是多么质朴的请求,也表达了对党组织不可言表的感情。

干部当学黄大发,学习黄大发始终将理想和信念付诸于行动。广大干部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埋头苦干。在行动中坚定理想信念,让理想信念为行动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实干成事,用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干部当学黄大发,学习黄大发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党员干部,我们都要把“服务人民群众”当做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多做奉献,我们才能有大作为,我们的生命才更有意义。*的党员和干部,没有了枪林弹雨中的浴血奋战,但是同样也会有所牺牲。黄大发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中,顾不上自己的家庭,顾不上照顾自己的亲人,在党和人民的事业面前,他选择了无私奉献。

干部当学黄大发,学习黄大发“活到老,学到老”的优秀品质。黄大发在带领村民们凿渠引水的时候,创造机会自学水利知识,从一个地道的“庄稼汉”成了“水利专家”。正是他不断学习,刻苦专研,才使得跨山引水成现实,才使得村子步上脱贫致富路。

党员干部都要像黄大发一样,立足工作岗位,沉下心来做好“一件事”。要有“信仰崇高、信念坚定”的高尚品格,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责任担当,要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要养成“学中做,做中学”的良好习惯,如此,方为百姓满意的好干部。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