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心得体会最新三篇

思而思学网 2023-12-04 04:09:15

扶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yuwenm小编整理了扶贫攻坚心得体会,欢迎欣赏与借鉴。

扶贫攻坚心得体会【篇一】

为扎实开展好脱贫攻坚工作,花溪区结合省、市关于春季攻势的安排部署,制定了《花溪区2017年大扶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方案》、《花溪区进一步加强2017年大扶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方案》、《花溪区精准实施产业扶贫工作方案》顶层设计,为脱贫攻坚工作制定了明确详细的作战图。根据以上方案,明确大扶贫攻坚七大攻势,即:扶贫对象精准攻势、产业扶贫精准攻势、教育扶贫精准攻势、医疗健康扶贫精准攻势、旅游扶贫精准攻势、民政兜底精准攻势、保险扶持政策精准攻势。

为了更好地将顶层设计落实到位,该区层层召开会议,启动春季攻势。一方面,花溪区要求全区紧急行动起来,落实省委、市委春委攻势的安排部署。另一方面,组织各乡镇、社区分管领导、扶贫工作站站长对整个春季攻势进行安排,各乡镇社区分别召开春季攻势部署会,村支两委干部、第一书记、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员参加,并对各乡镇社区分管领导、扶贫工作站站长就2017年低收入困难户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业务培训。

一系列的举措,为花溪区做好顶层设计、全力以赴地开展好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区以19个贫困村(已退出),517户1780人国家标准建档立卡脱贫户、2435户5165人低收入困难户为重点,集中推进七大攻势。

在以大扶贫战略统揽全区“三农”工作中,“学”中强化脱贫攻坚的思想自觉,“做”中落实脱贫攻坚的实招妙招,把脱贫攻坚作为“学做结合”的主要抓手,紧紧围绕“八个到位”的工作方法,将精准扶贫措施落实到乡、到村、到户、到人。同时,该区实行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三组长负责制,统筹整合两区资源,形成两区合力,制定项目管理、资金管理、项目审计、责任追溯、绩效考评等16项扶贫开发工作管理制度和意见,区、乡、村三级均签订目标责任状,制定脱贫攻坚作战图、责任链和任务链。

扶贫攻坚心得体会【篇二】

为了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程,保障扶贫攻坚工作顺利实施,根据市委市政府和省审计厅部署2017年度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的具体要求,兰州市将2017年第一、二季度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和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情况审计作为当前重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积极采取四项举措推进扶贫审计工作。

统一组织,细化到人。坚持把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和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情况审计作为全年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制定了《兰州市2015-2017年度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和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情况审计工作方案》,将审计任务分解细化到每个审计人员,确保“扶贫资金走到哪里,审计就跟踪到哪里”。同时,审计组成立临时党支部,确定支部委员和廉政监督员,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优化组合,精准指导。鉴于扶贫资金涉及行业广、范围宽,该市统筹配置各方资源,抽调具有工程、计算机和财政专业的审计业务骨干,分成四个小组,奔赴四个县区,力争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全覆盖,以定期发布工作动态指导各组审计思路和操作规范,以信息数据整合强化审计全过程跟踪管理,对遇到的审计疑点和难点,逐个击破,实现精准指导。

确定重点,紧密实施。为达到既定审计目标,依据上级部门确定的审计方向和重点,认真研究,积极做好审前培训。在实施过程中,重点围绕扶贫项目建设、运营和效果情况,着力揭露和查处责任不落实等不作为、慢作为、阻碍政策落实、制约资金发挥绩效的体制性障碍和制度性缺陷,客观评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情况,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生根。

严格监督,廉洁从审。为全面维护审计队伍形象,市纪委驻审计局纪检组深入各审计点强化审计现场廉政监督,积极构筑审前讲廉、审中查廉和审后访廉“三道”防线,严把廉政责任关,人人签订承诺书,切实坚守“审计八不准”的纪律红线,切实发挥“探头”作用,强化监督执纪,保证审计工作风清气正,廉洁高效。

扶贫攻坚心得体会【篇三】

毛泽东同志说过:“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笔者认为,“有贫困户被好政策养得‘浑身不舒服’”的说法很不妥当,因为,能够脱贫而且能够尽快富裕起来是每一个贫困户的心声,没有谁愿意一辈子吃不饱穿不暖。之所以会出现“干部着急、群众不着急”的表象,归根结底还是干部作风和工作方法的问题。打好扶贫攻坚战,拿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需要的不仅是资金和项目,还需要深入细致的群众思想教育工作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方法。具体来讲,各地应该在“导”字经上多下功夫,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具体。

在组织建设上“主导”。一个好支书能够带出一个好支部。江苏华西村几十年快速健康发展,老百姓生活幸福,关键是有吴仁宝这个好书记。小岗村能够凝聚起二次创业发展的力量,同样是因为有沈浩这样的好书记。各地应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前奏曲”和“重头戏”,内选和外派相结合,把那些谋发展有思路有点子,抓项目有办法有成效,干工作有魄力有智慧的党员干部选配到基层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为打硬仗、啃硬骨头奠定基础。

在资金项目上“引导”。贫困山区之所以“久贫不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人才、缺项目、缺资金。各地要整合和“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往基层走,到贫困山区去,做到“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扶贫攻坚,一切服务于扶贫攻坚,为了扶贫攻坚的一切,实现贫困村寨村村有上级部门挂联、寨寨有扶贫项目落户、户户有党员干部结对。

在产业发展上“指导”。有产业才有收入,产业强村民才会富。贫困村要想“拔穷根”、“去穷帽”,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情况的产业发展路子。各地要把“调结构、兴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必由之路,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养则养,结合各村实际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尤其要注重引进农特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帮助群众打通农产品与市场之间的“肠梗阻”,同时,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让户户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努力让家家都有一个外出务工者,让贫困山区群众“弯下腰来”能够有产业赚钱项目,“抬起头来”有外出务工致富门路。

在思想文化上“教导”。“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打铁还要自身硬,脱贫关键靠本身。有了上级帮助、资金项目、产业支撑之后,基层党员干部尤其是身处扶贫攻坚第一线的乡镇、村社干部,要坚持教育与帮助并重,一户一户上门,一家一家沟通,把贫困群众思想教育工作做细做实做具体,手把手指导群众调整结构、肩并肩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帮助他们增强致富信心,提高致富本领,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确保扶贫攻坚项目能够及时落地,产业发展项目能够尽快见效,群众生产生活能够早日改善。

在思想疙瘩上“疏导”。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因,贫困山区群众思考问题、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会有一定局限性,上级一些好的意见建议可能一时得不到群众的理解,一些真金白银的扶贫项目要“进村入户”也常常会得不到群众的支持,甚至还会有一些抵触情绪。好事要办好,好心不一定就能够办好事,在这个时候,更加考验基层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耐心和水平,群众一时不理解的,必须及时上门去“做工作”,今天“做了工作”还是不理解的,明天继续“做工作”,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迎着困难走,困难化水流。只要工作做到位,群众就会不掉队。在基层,想一把钥匙打开所有的“锁”,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在扶贫工作中,那种“给项目、给资金就可以水到渠成”的想法是行不通、走不远的。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