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做卓越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这学期读了《做卓越的教师》这本书。“教师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做幸福的教师”、“做会育人的教师”、“做会上课的教师”、“做会写作的教师”……每一个题目都让我想尽快了解里面的内容,于是静下心来,慢慢翻阅、品味。这本书就如同听一位富有思想又极其有演讲水平的朋友的演讲,一会儿激情澎湃,一会儿娓娓细语,一会儿谆谆教诲,一会儿促膝谈心,深入浅出,浅显易懂,是近几年读专业书读得最快的一本书,并且从中吸取到不少自己所需要的营养,受益匪浅。
也许是年龄的原因,本书最吸引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辑“做幸福的教师”。作者用轻松活泼的笔调,生动流畅的语言,巧妙地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融入其中,告诉我们如何进行心理健康的调适,如何学做幸福的教师。如:“不是你面对的东西决定你的幸福,而是你面对的方式决定你的幸福”。学会阳光思考,学会人际交往,学会开心工作,学会开心生活,尤其是如何学会开心地工作对我的指导意义重大。作为一名教师,我每天重复着许多相同的工作,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难免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如果自己将本职工作当做一门艺术去研究,去追求,就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工作是那么的快乐!回想自己从教26年的经历,虽然羡慕有的职业那么光鲜自在,也曾多次抱怨工作的辛苦,但我始终没有离开教育岗位,而且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凭的是什么?还不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啊!既然不能“选我所爱”,那就干脆“爱我所选”,因为“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美好的职业;是一种不仅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内在的尊严与欢乐的职业。”在工作中要学会承受冷落,学会历经磨难,学会创新工作,自己就能体会“工作着是快乐的!”的内涵。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直到自己职业生涯的结束,用自己的方式决定自己的幸福。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金海岸小学教师的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精神及其丰富的人,他们才能成为幸福的人”。作为一名教师,生活中除了适当的休闲和积极的运动以外,恐怕只有读书能使我最开心和最充实了。本书中也写道:“读一本好书,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人只有一生,但只有一生是不够的,我们要在优秀的作品中再活一次,甚至再活十次,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读书使我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今天比昨天更慈悲,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宽容,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境界提高了,胸怀宽广了,在快乐工作的同时开心的生活着。本书中一些精彩语言,如“对一名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尊重、信任、理解、是每一个孩子精神生命所必需的阳光、空气和水,是孩子心灵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等等,我都细细品味,反复咀嚼,如沐春风之中。
总之,我很喜爱此书,以后还会细细品读,不断汲取养分,促进自己健康的成长,提高教育涵养。
篇2:《做卓越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假期,读彭兴顺的教育著作《做卓越的老师》感受颇深,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引领着我们一步步成长。下面是关于我的几点读书体会:
一、这本书给自己最大的启发就是转变思想。为师,从听课开始。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许多教师就是从听其他名师的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成为名师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教而不相互听课,相互交流,同样会使自己见少识浅。
以前的一段时间,自己束缚在自己的“茧”里,现在才发现自己的幼稚与无知。上学时,自己虽谈不上优秀,但没遭遇到批评与指责,在老师的眼中也是好学生。工作以后,这一切却悄然间发生了变化,因为害怕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担心领导的教育指导,所以尽量避免走出去听别人的课,也想方设法找借口阻止领导、同事听自己的课。两年下来,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假期里,大学同学聊起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己感触颇深。在校时,我们之间几乎没有差距,可仅仅两年的时间里,因为自己认识上的错误,行动上懒散,使这一切都变了,此时的我就像条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自己的生死完全依赖于幸运之神。可意识不止一次的提醒着自己,自己的命运由自己主宰。是的,要想成为自由游泳的鱼,必须学会游泳这项本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精通自己的业务,那才无愧于这一光荣称号。
找到自己没有成长的原因后我就要为新的征程付诸于行动。
首先,要多听听他人的课。
听课前要有所准备。第一,了解上课老师所讲授的主要内容;第二,认真研读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第三,形成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备而听才会有所收获。在听课的过程中,对教学原则的把握、教学艺术的运用、组织教学的技巧以及师生的互动交流等,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听课过程中要有点评,“评头品足”并不是消极意义上的挑剔,更不是无原则的褒奖,而是在听课过程中品味、琢磨、反思、交流,只有这样,听课者才会从茫然中走出,从盲目中清醒。
听课结束后,要在听课笔记的“听课意见”栏中,围绕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科学、中肯的评价。说长要突出执教者最耀眼的亮点,以此发现执教者的长处,道短要重点评价教学中的不足,可以以实录的形式呈现某一环节,然后谈自己的认识、思考的建议。在多次的听课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的积累一些经验为自己备课提供一些指导。
其次,要认真备课。
于永正曾说过:“要使教学成为真正艺术,必须研究学生。戏曲艺术是自我表现的艺术,而教学艺术则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而且,课堂教学的精彩常常不是因为教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好多情况下,掌声不是送给老师的,而是送给学生的。”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就是从学的方面出发,规定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这就要求我们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而不是选择适应教学方案的学生。要让课堂走向生本。
怎样创建以生为本的课堂,从教学设计而言,关键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学习的过程,有效的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之中,成为探索和发现知识的主人。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好“一、三、七”这篇文章,即围绕一个目标、遵循三条规律、凸现七大理念。
1、围绕一个目标
打个比方说,如果把新课程教学比做磨豆子,其中“知识和技能”就是“豆子”,是基础性内容,没有了“豆子”就会推空心磨;“过程和方法”就是推磨的技巧,没有这个技巧也推不出豆浆;“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愿不愿意推的动力问题,缺少了动力,也不会取得成功。
2、遵循三条规律
(1)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和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一理念下,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表现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种全面的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智力因素是指人聪明与不聪明、能力大小如何。智力因素主要有五个,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它与智力因素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在人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维持作用、补偿作用和定型作用。优秀的教学设计就要做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维持作用、补偿作用和定型作用。
(3)内化与外化的互相促进。这就是要求我们做到“四还”:把眼睛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观察;把大脑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把嘴巴还给他们,让他们去表达;把双手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操作。
3、凸显七大理念。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需求着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时要记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体验性学习和生成式学习。
第三、要善于课后反思。
真正的教者也不是没有失误,只是他总会从失误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几乎可以这么绝对地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那么,如何日进行反思呢?
1、写第二教案。课后,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教案的修改、调整和补充。
2、写教学札记。坚持每天写教学札记,把自己教学的得失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参考。
3、听取同行或专家的评价。虚心听取同行或专家的意见,为自我反思提供资料。
4、与别人做比较。对比体现差异,联系体现衔接,通过对比、联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取长补短。比如,听了名师的课,比较自己的课有什么不足,今后如何改进;学习报刊文章后,有什么收获,想想自己为什么没能做到,等等。
自己只要从听课入手,认真备课,善于反思,才能一步步成长起来。
二、这本书对自己的另外的触动就是鼓励我们勤于写作??留点文字在人间。
现在单位要求我们写一些论文、反思等,总觉得无从下手,即便写了,也感觉这些文字苍白无力。无奈之举,上网复制粘贴,然后不忘签上自己的大名。作为一名从汉语言高等专业毕业的老师,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自己也就是在高中、大学期间写过一些发自肺腑的东西,自从毕业后,再也没动手写过。这本书中说道“留点文字在人间”可谓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自己真该写点什么,要不然以后连教学时的“下文作文”恐怕也难得到学生的赏识啦!
我们许多教师,工作做了不少,零碎的经验也不少,但由于没有总结和研究的意识与习惯,直到退休,不仅没有论文、论著,而且连一篇像样的总结也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作为一名老师,要学会养成记录自己平时思想火花的习惯。一次联想、一回顿悟、一缕思绪、一个念头……都以随感、格言的形式写下来,让“激情的火焰在纸上燃烧”。
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也会使我们更用心地品味生活,洞明世事,从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中捕获到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滋养人生的知识和信息。
俄国作家涅克拉索夫说过:“一个人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他就能成为怎样的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成为一名会教育、会写作的教师!
篇3:《做卓越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本书正如作者所言,有很强的演讲稿色彩,很多篇章读来颇有气势。
就本书的意义而言,旨在给教师心灵铺就一条成功之路,书的前半部分是在梳理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中间部分是一些具体的操作问题:上课、教研、班级管理和心理疏导,后半部分是作者个人演讲的一些体会。
作者的主要功力在鼓舞观者的斗志、疏导心理问题等方面,例如作一个卓越的教师、作一个幸福的教师等章节都很有煽动性和鼓舞性,估计是作者经常演讲的部分,有成功学的遗风。
从本书中收获了很多益处:
1.博览全书,以书为友??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强研究,勤于写作??留点文字在人间。
2.如果学校教育不能让自己的学生的胸中充满雄心和壮志,那么,这将是最失败的教育!
3.打保龄球的抽样统计分析:起初一点点的优势到最后就是巨大的鸿沟。
4.61%成功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非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既然选择了,干脆好好地干。于是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
5.教育教学中要多看、多想、多做。勤于积累,其中读书、反思、研究和写作,就是最好的工作方式。、
我的感悟是:自己要经常反复做一些高考压轴题、竞赛题,自己有体会有感触上课才会有料。
6.应当在所教的那门学科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自己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些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也就是孙维刚老师所言:站在系统的高度讲基础知识才能深入浅出。
7.把读到的感悟和重要部分用笔记下来,最好是用电脑记录为电子笔记,对所读的东西加以梳理和提升,从而转换成专业发展的一种新力量。
比如我们学校建立的网易博客圈,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
8.我曾经在网上见过一位金牌奥数教练对高中数学尖子生和竞赛生培养讲过一句经典的话:什么水平的老师教出什么水平的学生!
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是如果选拔的学生智力水平高且好学的前提下,这句话我认为非常正确!
本书关于这方面的论点是:我们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打下深厚的精神底蕴,引领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也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9.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养成记录自己平时思想火花的习惯。一次联想、一回顿悟、一缕思绪、一个念头……都以随感、格言的形式写下来,让“激情的火焰在纸上燃烧”。
博客就是一个很好地平台,而且专业内的朋友还可以互相交流。
10.我们要坦然接受生命中的缺口,因为最完美的产品在广告里,最完美的人生在悼词里,最完美的爱情在小说里,最完美的婚姻在梦境里。
11.对他人的宽容是对自己的解放,对自己的宽容是心灵的解法。
12.学会开学地工作,学会承受冷落,学会感恩,学会经历磨难,学会创新地工作,学会开心生活,珍爱自我,充实自我,适当休闲,学会知足,学会放弃。
生命有限,快乐无限。
13.读了本书最后一点体会是,书中大量引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活,我想研究一下这个的所有著作,就在今天开始。
作者的弱点在于对专业性把握有些差,比如写教案、备课、教研等,特别是写作教研章节,可以说是与其他相似书籍内容几乎完全雷同,应该不是作者的长项,没有切中要害。我个人认为教研和专业研究就如孙维刚老师所言:要站在系统的高度来看,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个别章节甚至有一些假大空的内容。
当然作为一个非教研中人而言,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
看书要多看优点,看人要多看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