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思而思学网 2024-04-02 05:56:25

黄山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殷正茂、程敏政、查道、程大昌、程元凤、凌唐佐,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黄山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殷正茂

殷正茂(1513年7月6日~1593年1月17日),字养实,号石汀,南直隶徽州府歙(今安徽歙县)人。宋南渡秉常公十五世孙,明代官员。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与张居正同榜,授行人。历官兵科给事中。迁江西按察使。殷正茂有军事才干,隆庆四年(1570年),征诸路汉土官兵十四万人,代替李迁镇压古田僮族韦银豹、黄朝猛之乱,分兵七道进,连破数十巢。黄朝猛死,韦银豹被手下人出卖,最终被捕。以功进兵部右侍郎。隆庆五年(1571年)至万历三年(1575年) 以南京兵部尚书兼任两广总督。万历三年(1575年),召为南京户部尚书。万历六年(1578年),致仕归乡。万历九年(1581年),又起为南京刑部尚书。万历十一年(1583年),因遭弹劾,辞官回乡。万历二十年,殷正茂去世,时年八十岁。(概述图片来源:《麒麟殷氏家乘·衣冠图·徽分石汀公像》)

程敏政

程敏政(1446年1月7日—1499年7月11日),字克勤,中年后号篁墩,又号篁墩居士、篁墩老人、留暖道人,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人,隶沈阳中屯卫籍,出生于河间。后居歙县篁墩(在今屯溪),故时人又称之为程篁墩。南京兵部尚书程信之子。程敏政于成化二年(1466年)殿试中榜眼,授翰林编修。此后历官侍讲、经筵讲官、左春坊左谕德、东宫讲读官、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直经筵。弘治元年(1488年)冬,因雨灾被弹劾而致仕。弘治五年(1492年)被起用,改太常卿兼侍读学士、掌院事。三年后,守孝期满还京,转詹事兼翰林学士,进礼部右侍郎,侍皇太子讲读。弘治十二年(1499年)春,为会试主考官时因被举报泄题而下狱。出狱后,被勒令致仕,不久逝世。后赠礼部尚书。程敏政善谈论,性疏爽,于书无所不读。所作文章,为同辈所推崇。著有《皇明文衡》《咏史诗》《宋遗民录》《程氏统宗谱》《程敏政贻范集》《篁墩稿》等。概述内图片来源:明·程敏政《篁墩程先生文粹·作者小影》明武宗正德元年刻本

查道

查道(955—1018)宋代大臣,著名孝子。字湛然,歙州休宁(今属安徽)人,查元方之子。他很少言谈嬉笑,但喜欢亲近纸笔墨砚。未成年时便以诗词著称于世。陪侍母亲由长江以北迁到长江以南居住,奉养母亲以孝闻名于天下。母亲曾经生病,想吃鳜鱼羹汤,当时正值数九寒冬,买不到鳜鱼。查道到河边哭泣祷告河神,戳开河中坚冰,得到一尺多长的鳜鱼献给母亲。母亲的疾病痊愈了。端拱初年(公元988)考中进士。起家馆陶尉。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大中符祥元年(公元1008)直史馆。迁刑部员外郎,预修册府元龟。三年,进秩兵部,为龙阁待制。道秉性纯厚,有犯不校,所至务宽恕,以是颇少治绩。道著有文集二十卷,《宋史本传》传于世。公元1018年5月,查道死于任上,享年六十四岁。

程大昌

程大昌(公元1123年─公元1195年),字泰之,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南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进士。二十六年,除太平州教授。二十七年,召为大学正。三十年,迁秘书省正字。孝宗即位,擢著作佐郎,历国子司业兼权礼部侍郎、直学士院。著有《演繁露》《考古编》《雍录》等书。

程元凤

程元凤(1199年-1268年),字申甫,号讷斋,徽州(今安徽歙县)人,南宋大臣。程元凤出生于一个书香人家,其自幼嗜学,读书刻苦,阅览甚博,于诗学尤精,10岁便能诗善文。程元凤于绍定元年(1228年)中进士,调江陵府教授。端平元年(1234年),差江西转运司干办公事,淳祐元年(1241年),迁太学正,改国录,后迁太学博士改宗学博士。淳祐六年(1246年),进秘书丞兼权刑部郎官,淳祐七年(1247年),兼权右司郎官,迁著作郎仍权右司郎官,宝祐元年(1253年),进尚书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宝祐三年(1255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新安郡公。丁大全谋夺相位,程元凤力辞去,后授观文殿大学士及福建安抚使,其又力辞。开庆元年(1259年),起判平江府,兼淮浙发运使。度宗即位,进少保,咸淳三年(1267年),拜少傅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吉国公,为一时名臣。于咸淳四年(1268年)去世。程元凤善书法。笔力遒劲,有晋唐风。传世墨迹有《题明斋家集》等,著有《讷斋文集》。

凌唐佐

凌唐佐(约1072年—1132年),字公弼,休宁(今属安徽)人,宋哲宗元符三年进士。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后,任命凌唐佐为京畿刑狱,加直秘阁,遂迁居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炎三年,凌唐佐被任命为南京知府。后来南京被金兵攻陷,凌唐佐被俘假意投降,金人立刘豫,使为守,唐佐与宋汝为密遣人持蜡书告于朝,绍兴二年(1132)事泄被害。宋高宗赵构后来诏赠凌唐佐徽猷阁待制,并御赐白玉碑一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九)。宋《新安志》卷七、《宋史》卷四五二有传。

二、黄山历史沿革

黄山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从歙县、祁门等地出土的文物表明,今黄山市一带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已有先民生活。而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已创造原始土著文化。1959年至1975年,屯溪西郊奕棋村附近先后发现8座土墩墓,出土一批青铜器、陶器、原始瓷器、玉石件和漆器残件等,经文物考古工作者研究,这些墓葬的时代是西周时期。根据墓葬形式和器物分析,应属于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古越族。说明在约3000多年前,这一带古越文化已相当发达。春秋战国时期,这片地域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直至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灭楚。但这些都只是地域上的归属,并非实质性的管辖。种种迹象表明,在今天黄山市及其周边地区,当时仍属于相对独立的古越土著的势力范围。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秦始皇推行郡县制,这一带隶属于会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正月,始皇帝嬴政东巡至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为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将原越国的百姓迁徙至新安江上游一带,设立黝(宋以后称黟)、歙二县,属鄣郡。这是黄山市地域最早的行政建置,距今已有两千两百余年。“黝”、“歙”二县的县名,来自于古越语地名的发音。当时的黝、歙两县辖地很广。歙县地包括今天的歙县、休宁、屯溪区、徽州区、绩溪,浙江的淳安及江西婺源的一部分。黝县地包括今天的黟县、祁门、石台、广德和黄山区的一部分。

西汉初期,黝、歙二县相继属楚国、荆国、吴国、江都国,后属丹阳郡。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改黝县为广德王国,广德王城在今黟县城东五里。歙县属丹阳郡。第二年废广德王国,复设黝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又设广德王国。王莽篡权,建立新朝,于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贬广德王为公,改黝县为愬虏。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黝、歙二县属东吴领地。当时,这里的越人土著和一些避入山林的汉人,“依山阻险,不纳王租”,被称为“山越”,势力日益强大,对东吴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吴主孙权派遣“威武中郎将”贺齐征服歙县金奇、毛甘,黟县陈仆、祖山等山越部落后,分歙县东乡地置始新县,南乡地置新定县,西乡地置黎阳、休阳县,加黟、歙共六县建新都郡。治所始新(故城在今浙江淳安县西)。这是黄山市地域州郡一级行政设置的开始,从此这里成为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

三国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避吴主孙休名讳,改休阳县为海阳县。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灭吴国,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所属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为海宁县。新安郡辖始新、黝、歙、遂安、黎阳、海宁县,郡治在始新县。郡名新安,一说以祁门县新安山为名,一说取其安定之意。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并黎阳县入海宁县。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划吴郡寿昌县入新安郡,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析歙县华阳镇置良安县。梁元帝承圣二年(公元553年)又析海宁、黝、歙各一部分重设黎阳县。当时这里有两个郡。一个是新设的新宁郡,辖海宁、黝、歙、黎阳县,治所海宁;另一个为新安郡,辖始新、遂安、寿昌、良安县,治所始新。陈文帝天嘉三年(公元562年)将新宁郡并入新安郡,黎阳县并入海宁县。新安郡辖歙、黝、海宁、始新、遂安、寿昌6县。

隋朝重新统一中国。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始新县为新安县,并遂安、寿昌入新安县,隶婺州。改新安郡为歙州,领海宁、黝、歙县,治海宁(一说并黝、歙入海宁,划归婺州)。开皇十一年歙州辖黝、歙、海宁县,治黝县。开皇十八年取“休阳”、“海宁”各一字改海宁县为休宁县,郡治在万岁山(又名万寿山,即今休宁县万安镇东古城岩)。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改歙州为新安郡,辖休宁、黝、歙县,郡治休宁县。隋末动乱,大业十二年,歙县人汪华起兵占据歙州及宣、杭、睦、婺、饶共6州,号称吴王。王城即设于休宁万安万岁山,这便是万岁山又称为古城岩的来历。次年迁往歙县乌聊山。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汪华归附唐朝,被封为越国公。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并在歙县设歙州总管,越国公汪华为总管府使,总管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军事。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平睦州女子陈硕真起义,析歙县地置北野县。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平休宁人洪贞起义,划休宁回玉乡及乐平怀金乡置婺源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辖歙、休宁、黝、北野、婺源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歙州。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平方清起义,析歙、休宁地置归德县,析黟县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地置祁门县,划歙县华阳镇置绩溪县。大历五年,废北野县入歙,废归德县入休宁,歙州辖歙、休宁、黝、绩溪、婺源、祁门县,从此形成延续至清末达一千两百多年的“一府(州)六县”格局。

五代十国时期,歙州先后属吴、南唐(江南)。

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平歙州人方腊起义,改歙州为徽州,辖歙、休宁、黟、绩溪、婺源、祁门县,州治歙县。徽州名称的由来,一说因绩溪有徽岭、徽溪,一说“徽”为美义。其实“徽”字本意为“绳索”、“捆绑”,以其命名,表达了宋王朝在经过“动荡”之后,企望对这片土地加强约束和统治。从此,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790年间,作为州府名,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徽州为徽州路。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婺源县为州,徽州路领歙、休宁、黟、绩溪、祁门县和婺源州。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朱元璋部攻克徽州,改徽州路为兴安府。至正二十四年,又改兴安府为徽州府。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曾经是朱元璋重要根据地的徽州府直隶中书省。洪武二年,降婺源州为县。洪武八年徽州府直隶六部。永乐元年(公元1403)改隶南京(不久改称南直隶)。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徽州府隶属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七月,康熙帝批准建立安徽省(省名取“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徽州府改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徽宁道、徽宁池太道。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隶安徽布政使。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改属徽宁池太广道及皖南镇,因清军与太平军在这一带争战激烈,徽州府由浙江巡抚兼辖。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复归安徽省管辖。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裁府留县,徽州所属各县直属安徽省。民国20年实行“首席县长”制,原属徽州各县首席县长驻歙县。民国21年10月,设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辖休宁、婺源、祁门、黟、歙、绩溪6县,治所休宁。民国23年7月,婺源县划属江西省,婺源县和原属徽州各县士民随即掀起“婺源回皖运动”。民国27年4月,成立皖南行政公署,治所屯溪,第十行政督察区隶之。民国29年3月,撤销第十区机构,保留名义,各县直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原第十区改为第七区,辖休宁、黟、歙、祁门、绩溪、旌德6县。民国36年6月,经过原属徽州各县士民及旅外知名人士的不懈努力,婺源县划归安徽省,属第七区。民国38年4月,第七区所属7县全境解放。5月成立徽州专区,隶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专区治所初置歙县,后迁屯溪。全区领屯溪市和绩溪、旌德、歙、休宁、黟、祁门6县,婺源县划属江西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徽州专区仍属皖南区。1952年2月,太平、石棣、宁国三县划属徽州专区。8月,撤销皖南、皖北区,设安徽省,徽州专区改属安徽省。1953年12月,屯溪市直隶安徽省,专区辖歙、休宁、绩溪、黟、祁门、旌德、太平、石棣、宁国9县。1955年屯溪市改属徽州专区。1956年1月,徽州专区并入芜湖专区。1961年4月重设徽州专区,领绩溪、旌德、太平、歙、休宁、黟、祁门7县和屯溪市。8月,宁国县划属徽州专区。1965年8月,从太平县划出原石棣县区域和贵池县部分地区设石台县,属池州专区。1971年3月,改徽州专区为徽州地区。1974年3月,太平县划属池州地区。1980年1月,宁国县改属宣城地区,太平、石台2县划归徽州地区。1983年12月,撤销太平县,所辖区域与歙县黄山公社、石台县广阳公社合并成立黄山市(县级),由省直辖。1986年6月,黄山市(县级)改由徽州地区代管,徽州地区辖屯溪、黄山(县级)2市和歙、休宁、黟、祁门、石台、绩溪、旌德7县。

1987年1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立地级黄山市。原属徽州地区的石台县划属池州地区,绩溪、旌德2县划属宣城地区。1988年4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屯溪、黄山、徽州3区和歙、休宁、祁门、黟4县。

作为古徽州的所在地,历代名人辈出,历史文化十分发达。朱熹、朱升、程敏政、汪机、戴震、黄宾虹、陶行知、苏雪林等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医学、徽商、徽剧、徽派建筑、徽派版画、徽派篆刻、新安画派、徽派盆景等经济文化流派构成的徽州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三、黄山简介

黄山市,简称“黄”或“徽”,古称新安、歙州、徽州,安徽省辖地级市,地处中国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皖浙赣三省交界处,西南与江西省景德镇市、上饶市交界,东南与浙江省杭州市、衢州市为邻,东北与宣城市接壤,西北与池州市毗邻。介于东经117°02′—118°55′、北纬29°24—30°24′之间,总面积9807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黄山市下辖3个区、4个县。截至2022年末,黄山市常住人口132.3万人。

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复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立地级黄山市。1988年4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黄山市是杭州都市圈成员城市,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核心城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黄山古属吴越,既是徽商故里,又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派盆景等影响深远,徽剧是京剧的前身,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黄山市境内的黄山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世界文化遗产。

2022年,黄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02.3亿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8.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55.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68.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7.8:35.4:56.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505元(折合11226美元)。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