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思而思学网 2024-03-30 05:54:44

辽阳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公孙康、公孙恭、宁完我、靳辅、祖宽、张存仁、马鸣佩、边宝泉,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辽阳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公孙康

公孙康(生卒年不详),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东汉末年辽东地区割据军阀,辽东太守公孙度长子(一作庶子)、车骑将军公孙恭之兄。公孙康在其父死后继任辽东太守。建安十二年(207年),擒斩图谋不轨的袁尚、袁熙兄弟,将其首级献予曹操,被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建安十四年(209年),公孙康大破高句丽,陷其国都,并讨伐韩濊,设置带方郡。死后因二子年幼,由公孙恭继任。曹丕称帝后,被追赠为大司马。

公孙恭

公孙恭(生卒年不详),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人。三国时辽东地方割据军阀,辽东太守、车骑将军。公孙度次子,公孙康之弟。公孙度死,其子公孙康嗣位,把永宁乡侯的虚衔给了弟弟公孙恭。后来公孙康死去,其子公孙晃、公孙渊等皆年幼,于是众人推举公孙恭为辽东太守。魏文帝即位后,遣使即拜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之前,公孙恭患病没有生育能力,身体虚弱不能治理国家。太和二年(228年)被长大成人的公孙渊胁逼退位并囚禁。景初元年(公元238年),司马懿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平定公孙渊叛乱后,将还在被囚禁的公孙恭释放。

宁完我

宁完我(1593年—1665年),字公甫,辽阳(今辽宁辽阳市)人,后金、清初大臣。天命年间被后金俘获,为萨哈廉之包衣,后隶汉军正红旗。皇太极发现他通晓文史,便提拔他参与机务,他屡屡建言献策,为后金政权的巩固做出很大贡献。天聪末,他因沉迷赌博而被废锢,重新发配给萨哈廉为奴。顺治初,再被起用。历任内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兼太子太傅。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卒,谥号文毅。雍正年间,入祀贤良祠。

靳辅

靳辅(1633年-1692年),字紫垣,辽阳人,隶汉军镶黄旗。中国清代治河名臣。顺治九年(1652年),由官学生考授国史院编修。康熙十年(1671年),授安徽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靳辅从安徽巡抚任上被任命为河道总督。四月,靳辅在幕友陈潢的帮助下,广泛调查研究,曾一日之内连上8道奏疏,提出一系列建议。后因运河以东淮水出路问题及涸出土地开垦问题,被劾革职。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再次被任命为河道总督,同年十一月病逝于淮安。靳辅继承明代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更明确了“逼淮注黄、蓄清刷浑”的重要性,多地修建南岸减水坝分泄黄河洪水,还认为洪水经过湖洼沉淀泥沙后引入洪泽湖可以加强蓄清刷黄。但他和潘季驯不同的是主张黄河和运河分开,开修了中运河,并认为海口段可以适当疏浚。著有《治河方略》及《靳文襄公奏疏》等,详细记述了他的治河主张与主要措施,对清代后期的治河产生了较大影响。

祖宽

祖宽(?—1639年),明末辽东(今辽宁辽阳)人,明末名将。早年是祖大寿家仆,为宁远参将、副总兵。崇祯八年(1635年),以三千关宁军镇压农民军,卢象升说:“援剿之兵,惟祖大乐、祖宽所统辽丁为最劲,杀贼亦最多。”卢象升战死后归洪承畴。崇祯十一年冬,清兵南下,师援山东。次年济南失守,褫职被逮,以“失陷籓封罪”处死。

张存仁

张存仁(?—1652年),辽阳(今辽宁辽阳)人,中国明代降清将领,隶汉军镶蓝旗。张存仁初为明宁远副将,与总兵祖大寿同守大凌河城。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亲统大军攻打大凌河,张存仁随祖大寿投降,仍授以副将。崇德元年(1636年),任命其为都察院承政、一等梅勒章京。崇德三年(1638年)七月,改任都察院右参政。崇德七年(1642年),张存仁请招降宁远卫总兵吴三桂,后被任命为镶蓝旗梅勒额真。次年,随郑亲王济尔哈朗夺取广宁前屯卫、中后所(均在今辽宁绥中)。顺治元年(1644年),跟从顺治帝入关,与固山额真叶臣进兵山西,攻克太原城。后又随豫亲王多铎攻打河南、江南,屡立战功。顺治二年(1645年),随贝勒博洛平定浙江,并担任浙江总督,后升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浙江、福建两省军政。张存仁到浙江后,多次请求致仕,于顺治五年(1648年)获清廷批准。顺治六年(1649年),被起复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保定巡抚、紫金关提督,兼领海防。后张存仁平定榆园起义军,进封一等精奇尼哈番兼拖沙喇哈番。顺治九年(1652年),张存仁病逝,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勤。

马鸣佩

马鸣佩(?~1666),又名马鸣珮,字润甫,辽阳(今属辽宁)人,祖籍山东蓬莱,汉军镶红旗,清初名臣。马鸣佩本为明朝诸生,因文学受到皇太极的赏识,历山西冀南道、户部侍郎、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宣大总督。不久改任兵部尚书、江南江西总督,与南明抗清名将张名振交战屡胜。以目疾乞休,进三等阿达哈哈番。康熙五年(1666)卒,祀江南名宦祠。

边宝泉

边宝泉(1831—1898),字廉溪,号润民。原籍奉天辽阳,其祖先随清军入关,在霸州城内定居,属汉军镶红旗。

二、辽阳历史沿革

辽阳,古称襄平,最早的称谓见于《史记》。以后曾先后易名为昌平、辽东、辽州、东平、铁凤、南京、东京等。西晋初年,代表今辽阳市的辽阳一词出现。辽会同元年(938年)置辽阳府,为官方辽阳一词出现之始。

由于古代辽东地区“东逾鸭绿而控朝鲜,西接山海而拱京畿,南跨溟渤而连青冀,北越辽河而亘沙漠”的地理位置,因而在我国东北边疆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辽阳位于辽宁省中部,东依千山山脉,西临辽河平原,是辽东连接各方的枢纽之地。因此,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7世纪,长期作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而载入史册,被古代统治者誉为“东北之雄藩,国家之重镇”。建置史长达2300年。

根据考古发掘得知,旧石器时代辽阳地区已经有古人类居住。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看,辽阳地区安平、小屯两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证明辽阳是东北地区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大约从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前11世纪)灭亡后的公元前1046年起,商朝三贤之一的箕子(另两位为微子和比干)不愿做周国的臣民,率5000余人由孤竹国东行,经辽阳地区“走之朝鲜”。箕子入辽期间,用中原王朝的道德礼法教化辽东百姓,并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这应该看作是辽阳文明的开端。

燕国(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2年)在周初立国不久,即进入辽西地区,统治区域开始向辽东扩展。《管子·地数篇》载:“燕有辽东之煮”,表明至迟到春秋时,燕对辽东已经有了一定的管理关系,但真正将辽东纳入燕国版图,则是在战国的末期。约公元前284-279年间,燕将秦开袭破东胡,东胡却千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辽东郡郡治襄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辽阳建置之始。此前,辽阳地区应被称做“衍”。1972年出土于喇嘛园的一件战国青铜矛上,一面就有“衍”字铭文。太子河最早称为“衍水”。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在灭亡了赵国后,兵临易水,将攻燕。燕太子丹在危急之时,通过田光认识荆轲,欲派其刺杀秦王。次年,他派荆轲为使者,秦舞阳为副使(秦舞阳即建辽东等郡的秦开之孙),携秦国逃亡燕的将军樊于期的人头连同燕国督亢地图,以请“举国为人臣”为名,朝见秦王。事先把匕首卷在图里,慢慢展开地图,最后露出匕首。(即“图穷匕见”或“图穷匕首见”成语的由来)荆轲刺秦失败后。秦王派兵攻燕。次年,秦军攻克燕都蓟城。燕太子丹和燕王喜“走保辽东”,秦将李信率大军随后追击。太子丹藏匿于衍水中,但终被燕王喜斩杀并将头献秦军以求和。经考证,多数学者认为辽阳城东的桃花岛即为太子丹殉难处,这也是衍水后来改称太子河的渊源。明代诗人韩承训《太水环带》诗中就有“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传太子名”的慨叹。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攻下辽东。次年,分天下为36郡,仍设辽东郡,首府仍治襄平。

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但辽东地区为封国,并未实行郡县制。公元前195年,汉政权在剪灭异性王的过程中,汉军北上驱逐燕王卢绾,收复燕地,结束了辽东等地被诸侯王割据长达14年之久的历史,设置了地方管理机构,襄平仍为辽东郡首县。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朝东定卫满朝鲜后,辽东郡领有襄平、新昌、无虑、望平、房、候城、辽队、辽阳、险渎、居就、高显、安市、武次、平郭、西安平、番汗、文、沓氏18县。其中,襄平、居就两县在现今辽阳区域内,居就县位于今天辽阳县河栏镇亮甲村西北的汤河上游东岸。当时的辽阳县位于今天辽中县茨榆坨镇偏堡子村附近浑河北岸。

东汉末年以后,中原大乱。辽东太守公孙度趁机割据自立,自封为辽东侯,称平州牧,以襄平县为平州和辽东郡首府。中原世家大族以及流民蜂拥而至,管宁、邴原、王烈等名士也纷纷前来投奔公孙氏。(时人称华歆、邴原、管宁三人在一起为一条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身、管宁为龙尾。此外,“管宁割席”、“割席”、“割席绝交”就是讲的管宁不齿华歆,与之绝交的故事。)

公元238年正月,魏明帝派司马懿将兵4万人征伐辽东。双方大战于首山,辽东兵大败,退保襄平城。司马懿在雨中围困襄平城一月有余,8月城破,斩杀公孙渊于梁水(即太子河),城中官吏、将士及15岁以上男子皆被杀。

汉代太子河称为梁水、大梁水、东梁河,时人有“居就粱,梁水鲂”的赞誉。曹操就喜食辽东赤粱。

晋朝统一天下后,晋武帝于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又置平州。设平州刺史兼东夷校尉,居襄平。(就在此前一段时期,作为现今辽阳市的“辽阳”城市称谓开始出现。此时,位于辽中县茨榆坨镇偏堡子村的辽阳县已经撤废。另:北魏时,山西左权县一度称为辽阳县)。这时的平州刺史,不仅管辖东北地区的汉族,还统御、羁縻东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实际上是东北地区的最高行政官员和军事长官。由于北方游牧部落不断南下,到东晋时期,辽东地区已呈现汉人与鲜卑人杂处的局面。公元319年,鲜卑慕容氏取代晋朝而据有辽东,后成立燕国,史称前燕。公元370年,前秦苻坚击败前燕据有辽东,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后,前秦势力逐渐衰微,从公元385年起至404年,襄平地区置于后燕的管辖之内。

上世纪上半叶起,辽阳地区陆续发现20余座东汉魏晋时期壁画墓葬,集中分布在辽阳市北郊的北园、棒台子、三道壕以及城东鹅房一带。墓葬壁画内容丰富,色彩鲜艳,有车骑、仪仗、宴饮、乐舞、杂技、斗鸡、仓廪、庖厨等等,形象地反映了汉晋时代豪门大族的奢侈生活场景。墓葬及其壁画在全国享有盛誉,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考古、历史研究和绘画艺术价值。早在1961年3月,棒台子、三道壕、小青堆子等9处汉魏墓葬与万里长城、故宫一起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北园三号和鹅房壁画墓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入选,使辽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壁画墓达到了11座。

在遭受了中原王朝两次沉重打击后,偏于一隅的地方民族政权高句丽的势力开始逐渐恢复并壮大。到了东晋末年,东晋政权已失去了对周边地区的控制能力,各割据势力纷纷拥兵称雄,慕容氏的后燕政权也因内讧叠起,国势渐衰,高句丽遂开始再次向辽东扩张。东晋元兴三年(公元404年),高句丽终于击败后燕,攻占了辽东中心城市襄平城,将辽东地区据为己有,并改襄平城为辽东城。此后,燕王慕容熙虽两次出兵反击,力图夺回辽东地区,但均告失败。辽东自此牢牢地控制在高句丽手中。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举兵征高句丽,驻跸首山,破白岩城(即燕州城)、辽东城,才使辽阳在被高句丽统治了240余年之后重新归属中央政权。唐太宗改辽东城为辽城,设辽城州,并做《辽城望月》诗。

在唐太宗征高句丽之前,隋炀帝于大业年间曾经三征高句丽,唐太宗在初征高句丽后也曾多次采取骚扰战略以耗其国力,一直到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王朝才攻灭高句丽。置安东都护府,并一度将安东都护府的首府内迁至辽阳。

唐朝末年以后,契丹族兴起于辽河流域。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建国称契丹,后改国号为辽。神册三年(公元918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攻占辽东城。翌年,修葺辽阳故城,改为东平郡,置防御使,并“铸铁凤以镇之”,因称辽阳为铁凤城。天显元年(公元926年),阿保机攻灭渤海国后,封皇太子耶律倍于其地,称“人皇王”。天显三年(公元92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改辽阳府为南京,迁东丹国首都于辽阳,建东丹王宫(今辽阳市老城东北隅)。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改南京为东京,设东京道,置辽阳府,辽阳遂为五京之一。这是辽阳行政建置上称“辽阳”的开始。东京辽阳府辖辽阳、仙乡、鹤野、析木、紫蒙、兴辽、肃慎、归仁、顺化等9县。当时的辽阳城规模宏大,高三丈,有楼橹,幅员三十里,八门,格外壮观。宫墙北有让国皇帝御容殿。辽代崇信佛教,在辽阳兴建了许多寺庙,辽阳也因此成为辽代的佛教中心之一。

天显五年(公元930年),耶律倍因受其弟耶律德光猜忌,逃奔后唐,东丹国名存实亡。耶律倍曾做《海上诗》以抒胸臆。

太子河一名出现在辽代,与东梁河和大梁水并称。这个名称的由来,大概反映了辽阳人民对燕太子丹和辽太子耶律倍的共同怀想。

继辽代统治辽东地区的王朝为金朝,是以女真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封建制国家。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建国,1116年五月,金兵攻占东京城。仍因袭辽制,辽阳为五京之一,东京路首府,领辽阳、鹤野两县。置东京留守司,治今辽阳城。公元1155年,完颜雍出任东京留守司留守兼府尹,在渤海李氏大族等的支持下,于1161年十月在辽阳拥兵称帝,史称金世宗,并改元大定。

金代,因金世宗的母亲贞懿皇后李氏出生于辽阳,以及金世宗登基于此,因而辽阳城处于非常荣耀的地位。贞懿皇后寡居后,于金熙宗年间出家为尼,熙宗赐其法号通慧圆明,并赐紫袈裟。回到辽阳后,营建清安寺。根据辽阳出土的《东京大清安禅寺英公禅师塔铭》所记,“贞懿太后以内府金钱三十余万,即东都建清安寺……有资巨百万……金帛山积。”该寺庙的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金朝后期,北方蒙古族迅速崛起。金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夏,太师、国王木华黎命令也先率千骑为先锋,兵锋直指辽东,以诈术夺取辽阳城。后元朝政府设辽阳等处行中书省,辖区北至黑龙江流域及外兴安岭地区,南抵于海,东至朝鲜半岛中部,西南与大都、上都所在之中书省毗邻,与汗国之故地岭北行省接界。辽阳行省辖7路,其中有辽阳路,辽阳路领有辽阳县。

明朝建立初期,元顺帝仍拥兵北边。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将马云、叶旺攻破高家奴老鸦山寨(今辽阳市东),随即攻破辽阳等地。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设辽东都指挥使司,为全东北的军事管理机构。辽东都司下设25卫,辖境东至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南至旅顺海口,北至开原,相当于现今辽宁省大部地区,治辽阳。其中定辽中卫、定辽左卫、定辽右卫(后迁至凤凰城)、定辽后卫、定辽前卫、东宁卫、自在州与都司衙门同在辽阳城内。

明代的辽阳城,经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十二年、十四年三次修复后,城周24里有奇,南北城共有9个城门。南城有角楼四座,东南名筹边,东北名镇远,西南名望京,西北名平胡。钟、鼓楼各一处。此城规模宏大与坚固为当时东北第一,人口繁盛,经济发达。时任辽东苑马寺卿的张鏊有诗称赞“辽阳春似洛阳春,紫陌花飞不见尘。莫惜黄金拼一笑,几回裘马换新人?”

明朝中期之后,位于辽东东部山区的女真部落迅速崛起。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辽东总兵李成梁在剿杀建州右卫阿台时,误杀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努尔哈赤以此为由,以13副遗甲起兵对抗,开始了统一女真部落并最终对抗明王朝的历程。至公元1616年前,努尔哈赤统辖的地域东到图们江,东北达松花江乃至乌苏里江,北至开原并绕过辽沈到达了内蒙古的东部,南界鸭绿江与朝鲜为临。并完备了八旗制度,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1616年农历年元旦,努尔哈赤在今抚顺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年号天命。为了区分此金国与11世纪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国,我们称努尔哈赤建立的国家为“后金”。

明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声讨明国之过,发军征明。四月十五日,轻取抚顺。次年,取得萨尔浒(距赫图阿拉西北一百二十里,今抚顺东大伙房水库所在地)大捷,大败明军的围剿。此后,明金双方军事态势发生了变化,后金由以守为主转入主动军事进攻。同年六月,努尔哈赤又轻取辽东军事要镇开原,七月下铁岭,八月灭叶赫,为夺取辽东创造了条件。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决定进攻沈阳、辽阳,发动了明金(清)之间的第二次大决战,并于3月13日攻占沈阳。

稍事休整后,努尔哈赤于3月18日进逼辽阳,夜驻虎皮驿(今十里河附近)。19日午时,努尔哈赤率军进至辽阳城东南角,双方展开激战。后金兵击败明军,皇太极等追杀明军60里外,直至今鞍山地界。20日晨,后金兵开始攻城,并掘开护城河西边的闸门,堵塞东边的水口,试图水淹辽阳。明军在东门外扎营,排列枪炮,奋勇拼杀。但最终不敌金兵,退入城内。入夜,双方继续激战,直至第二天天明。21日,战斗更为惨烈,明军再败。傍晚,城内大族及混入城中的谍工纵火,将小西门弹药库燃爆,大火延至城楼,明军的窝铺、草场全部化为灰烬,城中大乱,防守瓦解。辽东经略袁应泰知大势已去,在城东北的镇远楼自缢而死。后金兵入小西门,辽阳城易主。

天命六年四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召集诸贝勒、大臣召开御前会议,商议迁都事宜,称“吾之得辽阳如鱼之得水”,定议迁都辽阳。派人迎接汗之福晋和皇子,并将建州地区人丁移驻辽东。鉴于辽阳城年久失修,颓圮不堪。8月,努尔哈赤决定在太子河东岸修筑新城,即东京城。东京城周围六里零十步,高三丈五尺,有城门八,城内建有八角殿。

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努尔哈赤在东京城东北阳鲁山新建祖陵,四月,将祖父觉昌安、父塔克世、孝慈皇后及皇妃、皇伯父、皇弟、皇子等诸墓,从新宾赫图阿拉迁葬东京陵。陵周围立界址,界内禁止樵采放牧。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太宗皇太极将孝慈皇后墓再迁沈阳东陵,与太祖合葬。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又将觉昌安、塔克世、礼敦(努尔哈赤伯父)等祖辈墓,迁回祖居地赫图阿拉的新宾永陵。现东京陵安葬有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雅尔哈齐,庶弟穆尔哈齐、巴雅喇,长子褚英,侄大尔差(穆尔哈齐子)等六人墓。东京陵经顺治、康熙、乾隆、嘉庆屡加修葺,并赐碑表墓。巴雅喇和雅尔哈齐墓园,于六十年代毁平,碑石被砸。现存三处墓园,保存基本完好。

天命十年三月初三日,努尔哈赤召集八旗贝勒、大臣会议,商议欲迁都沈阳,后金国国都遂由辽阳而迁至沈阳。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清廷设辽阳府,下辖辽阳、海城两县,府、县均治辽阳城,不久府治移至沈阳。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升辽阳县为辽阳州,属奉天府管辖。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势力逐渐渗透到辽阳,辽阳半封建、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1月,日军一部在侵占凤凰城、海城、析木城等地后,连续四次进犯辽阳东南山区。东线在大高岭一带被清军提督聂士成击败,西线的日军被徐庆璋派驻吉洞峪一带的镇东军和徐珍率领的乡团武装力量击退。不仅保卫了辽阳,也粉碎了日军“取奉天度岁”的梦想,保卫盛京安然无恙。1900年,义和团在辽阳兴起,他们联合有志之士,扩大队伍,捣毁沙俄在茨儿山的煤矿以及天主教堂、桥梁,阻止俄国军队南犯,处死沙俄铁路公司的头目。不久沙俄武装镇压义和团,杀害数百名中国军民。1904年,日、俄为瓜分中国东北,在东北地区发动了日俄战争。在决定战争胜败的辽阳会战中,辽阳人民同时受到日军和沙俄军队的洗劫,战火中死难走逃者以数十万计。日俄战争后,沙俄将东清铁路支路(长春到大连)转让给日本。次年,日本殖民者将“铁路用地”改为“南满铁路附属地”,将辽阳老城自护城河以西到火车站一带,强行划为商埠地。同年,日本帝国主义在辽阳设立领事馆,经办辽阳、辽中、台安等县的领事事务。同时,大肆搜刮辽阳地区的矿产资源和粮食资源,进行疯狂的政治压迫、精神奴役和经济掠夺。

1911年辛亥革命后,革命志士商震、程起陆、祁耿宗、徐景清、石磊等,先后分别在辽阳刘二堡地区和城东高丽门起义,响应武昌起义。辛亥革命胜利后,1914年,民国政府公布《各省所属道区域表》,奉天省设三道:辽沈道、东边道、洮昌道。辽阳州改为辽阳县,属辽沈道管辖。辽阳县辖10区,一区(城内)、二区(大路烟台)、三区(沙浒)、四区(大安平)、五区(后麻屯)、六区(七岭子)、七区(刘二堡)、八区(大骆驼背)、九区(大沙岭)、十区(前烟台)。县境北至十里河与沈阳接壤;东至朝鲜岭90里,与本溪接界;西至蒲河口80里与辽中接壤;南至生铁岭130里与岫岩接壤。

1931年9月19日,即“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辽阳,从此辽阳沦为日本殖民地。1934年,日伪当局改东北4省为10省,辽阳县隶属奉天省。1937年12月1日,伪满当局将辽阳县城区与“满铁附属地”合并成立辽阳市。辽阳设5个区:瑞穗区、协和区、武圣区、日照区、太河区。

“ 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人冯基平、李兆麟、张一吼、林郁青、白乙化等,在辽阳广大城乡宣传、发动人民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多次袭击侵略者。在十四年殖民统治期间,辽阳农民、工人、商人、学生、多次举行罢锄、罢工、抗捐等反抗活动,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斗争。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进驻辽阳,建立辽阳卫戍区司令部。同年12月8日,辽宁省政府第一号通令: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辽阳市(专署与辽阳市政府合署办公,不另设机关),辖鞍山市、辽阳市、辽阳县、台安县、辽中县、盘山县。

1946年3月至1948年2月,国民党政府占据辽阳。1946年10月1日,国民党政府裁辽阳市并入辽阳县,治辽阳老城,隶属辽宁省。1947年城区设文圣镇、武圣镇;农村设10个区:大路烟台区,沙浒区、安平区、亮甲区、七岭子区、刘二堡区、唐马寨区、大沙岭区、峨嵋区、小烟台区。区镇下实行保甲制。

1948年2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辽阳。同年7月15日,国民党政府军再次进犯辽阳。辽阳市党政机关第二次从市区作战略性撤出。同年10月30日,辽阳市县全境解放。这时,辽阳市隶属于辽宁省,全市辖6个区:白塔区、文圣区、武圣区、襄平区、铁西区、兴隆区,区下设街。1949年5月,辽宁省与安东省合并,成立辽东省,辽阳市归属辽东省。之后,辽阳市县隶属关系屡有调整。至1980年,国务院决定恢复辽阳县,设立灯塔县,两县均由辽阳市领导。1978年6月,宏伟区正式成立。 1996年8月,灯塔县撤县建市。

辽阳市现行行政区划格局,即辽阳市辖辽阳县、灯塔市、白塔区、文圣区、宏伟区、弓长岭区、太子河区。

三、辽阳简介

辽阳是辽宁省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拥有23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战国时期,为燕国辽东郡治所,名襄平。秦沿燕制,仍将辽东郡首府设在襄平。汉初辽阳为辽东国首府,后仍将辽东郡治设于此。公孙氏时期,襄平为平州及辽东郡郡治。西晋初年,襄平再次成为辽东国首府,后改平州州治。东晋时期,辽阳先后被前燕、前秦、后燕、高句丽等地方民族政权占据。唐代辽阳为辽城州治所,一度成为安东都护府府治。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